2018-10-17 10:0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2018年8月6日是我们(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云南分队)到达目的地的第一天。辗转跨越3800余公里,我们来到了位于滇西边境山区的昌宁县。这里是风景优美,自然资源丰富的县城,却也是祖国目前最贫困地区之一。我们带着教书育人的光荣使命来到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可未曾想到,通向成长的还有另外一条路,我们的青春岁月将在这条叫做扶贫攻坚之路中磨炼成长。
8月13日—16日,我们来到昌宁的第一个任务不是教书,而是跟随昌宁县职业技术学校肖勇副校长,前往漭水镇参与扶贫下乡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下乡,“扶贫攻坚战”、“三个深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联系户”、“易地扶贫”……一个个陌生的词汇第一次进入我们的脑海里,一切工作内容和流程我们也很不熟悉,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带有昌宁口音的对话中认真倾听和辨析。“这6位老师是东北大学来我们职校支教的研究生,学历高,能力强”,这是校长对每位村民说的第一句话,也是我们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我想这不仅是老师对东北大学历届支团成员们的认可,也是对我们未来一年的工作寄予了厚望。在扶贫攻坚的道路上,这一年,我们能做什么?
东北大学研支团成员在昌宁县第一次参与扶贫下乡活动。东北大学研支团 供图
8月16—18日,我们协助东北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柯街镇腊邑完全小学开展了为期3天的小学支教活动,并配合东北大学教师考察团队在柯街镇腊邑村和勐统镇大河村开展为期3天的实践调研活动。这是我们第一次以教师的身份站在讲台上,同时也是第一次深入农村,近距离看到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孩子们对课程喜欢至极而展露出的笑脸,是孩子们对宝贵知识和走出大山极度渴望的眼睛,更是孩子们背后那个位于大山深处,破旧简陋甚至支离破碎的家庭。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精准扶贫的根本在于教育扶贫。我们人数不多,力量薄弱,但我们知道偏远山区一直有一种声音呼唤着我们,这个声音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扶贫和支教相互交错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东北大学研支团成员在昌宁县腊邑村完小开展支教活动。东北大学研支团 供图
10月10日—17日,这是我作为职校教师的第二个月,我被分配到漭水镇共裕村参与昌宁县建档立卡数据信息调整补录和脱贫攻坚动态调整工作,真正成为扶贫工作岗位上的一员。喊着打赢昌宁脱贫攻坚最后百日大会战的口号,我们在阴雨连绵的天气里走了7天,完成了130户人家的走访工作。然而这只是昌宁县漭水镇共裕村的一个村民小组,昌宁县有多少乡镇,云南省又有多少像昌宁县这样的贫困县……住房、饮水、道路、医疗保障、教育保障、养老保障、收入……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清晰地展现着昌宁县在脱贫攻坚路上的艰巨任务和为了脱贫摘帽紧追不舍的步伐。我未曾想过,脱贫攻坚的任务渗透在我们每一天的工作中,也未曾想过,我们除了支教,为这个脱贫县可以做的还有许多许多。
东北大学研支团成员开展漭水镇共裕村入户走访工作。东北大学研支团 供图
“广大青年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圆梦需要奋斗和奉献。广大青年应该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人的要求同样也是厚望。2018年10月17日是国家扶贫日,但扶贫工作绝不是一日两日就能解决的,攻坚之战也不是只有在最后关头才会打响。青年当有志,立志在四方。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东北大学研支团将继续驻守云南昌宁扶贫第一线,明确工作方向,掌握工作方法,接过实现昌宁脱贫攻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让青春岁月在扶贫之路的磨炼中成长绽放。(东北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 张润阳)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