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在福利院我为一百多个孩子当“家长”

 

2019-05-15 16:05: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浑然不觉,我们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儿童福利院开展的周末公益课堂已持续了大半年,和一百零三名失去双亲的维吾尔族孩子们相遇、相知、相熟。不论酷热严寒,亦或刮土下沙,甚至流感高烧,我们定会如时“赴约”,教导他们学习,陪伴他们长大。下面就说说我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我还当过他们的“家长”呢。

  一颗核桃的温暖

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罗磊为福利院孩子辅导功课。罗磊 供图

  2018年元旦的晚上,我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来到福利院陪伴孩子们学习。作业完成后,我们教他们书写新年寄语,欢庆元旦,期盼一个平安、快乐的新年。毫无预兆的,一个小女孩用冻得皲裂的小手拉了拉我的衣角。“怎么了?是不是哪个字不会写呀?老师教你。”但她沉默着,只是从脏兮兮的口袋里掏出一个东西递向我。她的手紧紧攥着,待我伸手去接时,才缓缓打开。是一枚核桃,是一枚表面皱褶、久放干裂的核桃。她咧着嘴边笑边说:“吃,老师,吃,老师!”我已经无法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情,可能有同情,有惊喜,但更多的是被感动。它是我至今尝过的最美味的核桃。

  “福利院的一个孩子用冻裂了的手塞给我一个珍藏很久的核桃。这是冰天雪地里的一丝暖意!”那天晚上,我在朋友圈发了这条消息,表达了当时真实的心情。

  一枚贝壳的世界

  故事发生在2019年寒假结束我们返岗后的第一个福利院周末公益课堂上,那是一个七级大风沙尘暴的周末。

  穿过沙尘暴,我和尹老师两个“灰人”在孩子们的簇拥下,拍拍身上的尘土,抖抖鞋里的沙子,“挤”进了福利院。生活老师们高兴地说,太好了,你们回来了,孩子们很想念你们。孩子们更是围作一团,三言五语询问着这一个月我们做什么去了,害怕我们不来教他们了。

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给和田县福利院的孩子们分发贝壳。罗磊 供图

  在公益课堂上,我们给孩子们分发了寒假里在香港海滩上拾来的贝壳。在离大海最远的和田地区,孩子们没有见过大海,对于贝壳,他们感觉很稀罕。他们把得到的贝壳当做至宝一样珍藏起来,珍藏着自己对于世界的疑问与好奇。我们借此机会引导他们观看内地的城市和海岸的图片。他们对这些新鲜事物很吃惊。也许我们一年的支教最终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能够打开一扇窗户,让他们看看外面的广阔天地。于是我们的支教就拥有了无限的意义。

  一次签名当家长

  故事发生在一个寻常的福利院周末课堂上,却让我感到了自身使命的不寻常。

图为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罗磊给孩子们签名当家长。罗磊 供图

  在为四年级阿伊谢.阿卜杜克日木讲完数学题后,她拉了拉我的手,从书包里摸出皱巴巴的《安全教育致家长一封信》给我看,眼睛里似乎有话要说但又缥缈不定。我虽不解,还是老老实实地给她把信中的内容讲解了一遍。当看到回执信上的家长签名时,我才恍然大悟。“罗老师,能不能给我当家长,给我签字啊?以前都是福利院的生活老师给我签的,我想让你签!”她用着不太标准的汉语害羞地说。声音越说越小,头也越埋越低。待我从困惑、疑虑到欣慰中安定下来后,便爽快答应道她。“好,以后老师都给你当家长,签字!”她的头瞬间抬起,眼神似乎也放出光来,“真的?”“嗯!”我再次给她强调了信中内容,在家长签名栏神圣地落上了我的名字。

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团长罗磊与孩子们合影。罗磊 供图

  这次签字似乎无形中形成了一种示范效应,越来越多的孩子们开始找我们当家长签字,或检查作业,或抽背文章,或家长须知,我俨然成了多位孩子的家长。甚至有一次,其他学校与我相识的支教老师发微信来问我:“我班上学生祖丽阿娅的作业家长签名怎么是你啊?”待我解释后,她开玩笑说:“你就喜欢到处给别人当家长,不过还是挺佩服你的。”

  在福利院里,我真真切切感受到服务这片土地的意义;切切实实感受到自己被别人需要时那种油然而生的幸福感;真真实实感受到孩子们晶莹剔透般互相温暖的真心。

  (作者,罗磊,四川农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现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和田县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