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8 09:01:00 来源: 中国科学报
2018年末,一篇媒体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曾引起了很大反响。一块屏幕背后牵涉的远程教育,承载了贫困地区孩子改变命运的希冀。
对于在线教育的探索,从来就不只限于政府、公司等特定群体。实际上,掌握先进技术、拥有教育梦想的大学生,也是在线教育的积极探索者。
改变命运的重任也许“山高水长”,但是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队通过云课堂“传授的内容可能不会出现在高考试卷上,但却反映在未来学生们人生道路的选择上”。
这是一堂从渤海之滨到陇原大地,跨越1700公里的“课堂”。
每一讲介绍一个专业
每周二晚自习前的30至40分钟,是甘肃宕昌一中云课堂固定的开课时间。
高一(1)班路蓉蓉和同学们早早来到“梦想教室”中占好位置,等待着视频另一端天津大学的哥哥、姐姐们带来不一样的知识,并和他们展开有趣的对话。
他们已经提前在学校的大屏幕上获知今天主讲的主题。因此,来听课的学生并非校方要求,而是发自内心地喜欢。
“来了、来了……”在学生们的期待声中,今天的主讲人,天大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生庄哲明手拿着变胞机器人出现在视频中。
云课堂利用QQ视频授课,其备课的一大难点在于,将大学中的专业知识、前沿知识和高中的基础知识相结合。授课教师既要兼顾知识通俗易懂,又要考虑视频授课无法直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等问题。
在讲课中,庄哲明不时展示、操作实体机器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构成与工作原理,在讲课时还要掌控好节奏,适当地停顿、举例与提问,以便让学生们更高效地吸收知识。
天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智能与计算学部研究生赵丹宁告诉《中国科学报》,这是云课堂的屏幕和《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中屏幕的不同之处——不涉及学生在校课程教学,而是侧重科普知识。“从生活中的化学到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从智能机器人到编程思想,每一讲介绍某方面的科学知识,其实也是在介绍大学中某个专业的研究领域。”
下课后,路蓉蓉很兴奋,她对同学说:“云课堂让我看到了计算机世界严谨而又丰富多彩的一面,也让我领略了科技的神奇之处。”
高一(3)班的刘志霞在云课堂交流之后的日记中写道:“他(主讲人)没有给我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反而是像大哥哥一样。”
不能仅靠“应试之学”
这并不是天大云课堂的初次尝试,甚至可以说,这是天大支教团品牌项目的延续。
早在2017年,天津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就在新疆地区开展云课堂。从2018年起,发展至新疆各支教地及甘肃。与此同时,授课对象也尝试着发生改变,新疆地区偏向中小学生,宕昌则面向高中生。
这对于被大山包围的国家级贫困县宕昌尤为重要。相比较应试知识的提升,视野狭窄也是限制宕昌未来发展的症结之一。
实际上,了解科普知识,并非升学场上的“无用之学”。天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建筑学院研究生牟彤告诉《中国科学报》,高中生能在听课的过程中了解不同专业的内容,这也为他们日后高考选择专业打下了基础。
因此,当赵丹宁、牟彤将云课堂模式移植至甘肃,很快便获得了多方支持。宕昌一中团委书记张文斌帮助他们解决了云课堂所需的设备问题,如购买摄像头。天大研究生支教团指导教师李庚帮他们联系了天大创新创业协会。
在众人的助力下,赵丹宁、牟彤联合天津大学学生科技创新创业协会举办了“云课堂”,并起名为“宕寻津喜·智慧空间站”。他们面向全校范围招募主讲人,“侧重选择学业成果显著、社团达人、大学生活经历丰富多彩的同学”,在当地建立起多媒体教室,通过摄像头和投影设备,组织起一场场云端“见面会”。
宕昌一中的教师听说赵丹宁、牟彤邀请了天大博士生给学生授课,遇见他们两人的时候,总是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夸道:“太厉害了,我自己还不是博士呢。我的学生就听上了博士生的课。”
听到转述的夸赞,主讲人天大理学院博士生陈明希有些不好意思:“我会充分调动读博期间的所学所想,希望通过我的课程,让学生们开阔视野,获取更多的科技文化知识。”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比较之后的好评,是来时的坎坷。
在去支教之前,赵丹宁一直在想“自己能够教孩子们点什么,或者说,有什么资源可以帮助到他们”。
“我不认为‘教育’是某些人的责任,它应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当我们被需要或者自己能出一份力的时候,就应该做些事情。”赵丹宁说,“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的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这些都是我想要做云课堂的动力。”
在赵丹宁的记忆中,云课堂有很多难忘的瞬间,但要说到其中最难忘的瞬间,当数云课堂的第一讲。
面对着几十双学生的眼睛,因为网络的原因,课程中断了好几次。赵丹宁一边紧盯着屏幕,一边私下注意学生们的表情,发现学生并没有交头接耳或者开小差。“那一刻我就对自己讲,云课堂这件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学生既然对科普类课程有兴趣,那我就有责任让他们学到想学的东西。”
为期一年的支教,看似长,实则短。如何保证云课堂可持续发展下去?他们并不是没想过。
牟彤告诉《中国科学报》,研究生支教团要和社团建立长期合作,每一届交替都要认真做好交接工作,这样才能确保云课堂可持续发展下去。
云课堂不能只是“埋头苦干”,还要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知晓。如今,他们已经通过网站、公众号上进行了相关宣传,有许多志愿者分享经验的同时,也吸引到更多优秀学子参与到活动中。
“我们还计划增加云课堂的实践基地,从宕昌一中走出来,通过流动宣讲团的形式,向宕昌县各个学校发展,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主题的课堂知识。”采访结束前,牟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