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禹服务队:支教即便有苦,也掺着醉人的香

 

2014-07-04 11:10:00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李彦龙

  “我愿做一滴水,虽然很微小,但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会毫不保留地反射给别人。”这是200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徐本禹日记中的一句话。

  2003年,华中农业大学毕业生徐本禹做出了一个很“牛”的选择——放弃攻读公费研究生,来到贵州大山深处,做了一名没有“名分”的志愿者。

  学校破例为他保留两年学籍,两年后,徐本禹返校读研。同年,华中农业大学决定每年选派研究生支教团赴当地支教。一个人的善举,成为一个团队的爱心接力。2005年至今,先后有65名志愿者前往位于贵州毕节地区的华农大石希望小学和本禹希望小学,以及湖北恩施建始县的摩峰小学支教。

  大山深处,新鲜的气息在涌动,爱的教育在传承。

  “如果逆境中的坚强和快乐是一种传染病,那我已病入膏肓”

  十七八个小时的火车、四五个小时的班车,2011年7月的一天,经过长途跋涉,第六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胡益波和另外一个队员,带着所有队员的行李,来到了大石小学。

  “我们到的第一天,就发现学校已断水了。”胡益波说,“我们就顺着水管上山,找到了堵塞的地方。”

  胡益波也是个农村娃,自小曾受过很多人帮助,“选择支教,是我回报社会的第一步。”尽管有生活经验,也有心理准备,但这里的环境还是有些出乎意料:一间斗室一张床、一把椅子一书桌,唯一的电器是一盏灯。

  这里的大部分事情超出了老师们的生活经验,学生说要带新来的老师去山上玩,打小生长在平原的队员李森随手指了一座山问,是那座吗?学生们笑作一团:“李老师,从这儿到那儿要走一天的!”李森这才理解了“看山跑死马”的意思。

  本禹希望小学的条件比大石更艰苦。吃水要到离学校不远的蓄水池去挑,水池是周围老百姓公用的,干旱季节,旁边摆满了空空的水桶,支教的同学常常晚上十一二点一个挑着水桶,另一个打着手电,深一脚浅一脚地去挑水。

  “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是云贵高原特殊地理气候的真实写照。“因为交通问题,买菜外出不是很方便,一星期才有一次机会出去赶集,有时候有事不能去,就得面临断炊的危险。”第七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张贵礼说,当地的米、面和蔬菜都很稀有,村民一年四季都是苞谷饭,最常吃的蔬菜是土豆。“支教团里流行一句顺口溜:“早上吃土豆,中午马铃薯,晚上Potato(土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