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研支团奋战基层教育一线用心陪伴静待花开

 

2019-10-23 16:0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0月23日电(记者 李川 通讯员 谭伦)“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为了让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像苔花一样尽情地绽放,西南政法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满怀热情走向重庆市大山深处,奋战在基层教育一线,用情辛勤浇灌,用爱呵护陪伴,静待花开。

  初遇——知识的渴求

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成员王辉玲在为峰灵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上课。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巫溪县峰灵镇中心小学支教的王辉玲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三尺讲台,望着台下数十双充满渴望的眼睛,她的心里还真有些紧张。班上孩子们的英语学得不好,常常把英语字母发音和汉语拼音发音相混淆,还有一些孩子调皮总不爱做作业,为此,她伤透了脑筋。

  转眼间开学已经一个多月了,通过请教有经验的老师,积极学习引进各种有趣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调动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现在的王辉玲已经能够适应教学生活了。从第一次踏上讲台的紧张到渐渐能够把握课堂节奏,她发现自己已经融入了这所被大山环绕的学校。

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成员龙雨涵为白鹿小学的孩子们讲世界的奥秘。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未踏入白鹿小学的支教岗位之前,龙雨涵一直以为教学只是凭着热爱和一腔热血就可以完成的。在刚开学的第一周,他兴奋、欣喜,对开展支教工作充满了自信,直到他真正接触到这些孩子们,才发现基层教学工作并不是那么简单,这也让他开始反思自己。

  白鹿小学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的心理比较脆弱,他们中的很多人内心非常敏感,充满了孤独,好像也比同龄的小孩子多了一点点其他的东西。一年的时间很短,龙雨涵希望能给孩子们更多的陪伴与鼓励。

  再识——不懈的努力

  带着七月的风,八月的雨和孩子们的新奇,研支团成员熊柯涵和黎雪第一次站上蒲莲镇中心小学的三尺讲台,担负起教书育人的使命。孩子们薄弱的知识基础和艰难的生活条件,以及匮乏的教学设施都超出了他们的预想。但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努力完善教学模式,带给孩子们更多的知识和关爱。虽然基层教书育人工作十分艰辛,但他们坚信将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大山深处的孩子们点亮一盏知识的明灯。

  相伴——梦想的腾飞

  图为在重庆市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鱼子小学服务的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成员赵恒哲。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鱼子小学校支教的赵恒喆说,来到后坪乡鱼子小学,他不仅做了数学老师,还做了德育和体育老师。后坪的孩子们出生成长于青山碧水,奔跑游戏于密林山路,拥有比城里孩子更强健的体魄,因而始终有着旺盛的精力去学习和玩耍。来支教前,赵恒喆以为支教就是教好书,后来才发现教书和育人是必不可分的。比如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德,才能帮助他们做到在学习中攻坚克难。小学教育说起容易做起难。每天上完课,几位研支团成员就会聚在一起讨论教学的问题和方法,向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请教教书育人的好方法。

图为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成员陈小凤为孩子们上课。西南政法大学研支团 供图

  "支教并不是要教会孩子们很多很多知识,而是要打开他们的眼界、提升他们的理解能力、陪伴他们成长。因为,每一朵花儿都要用心培育,哪怕它生长偏远,哪怕它只是含苞待放。"在重庆市武隆区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支教的陈小凤这样说到。

  每一个农村的孩子都像那一朵朵苔花,都会有绽放的那一天。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立德树人,还要静待花开。虽然研支团成员深入基层后遇到了诸多的困难,但孩子们那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的问好,都让他们在支教中找到了教书育人的意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研支团成员们将奋战在基层教育的第一线,给孩子们送去温暖,为国家教育脱贫事业做贡献!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