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22 10:1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02年8月,江西南昌青蓝湖畔,有一份爱,整装待发。2013年8月,贵州望谟天马山下,有一份爱,扎根开花。今年是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望谟开展支教服务的第十二个年头,没有勾指的约定,只有延续的默契。赣水源长,黔山俊秀,一篇篇日记、一张张画面,这里有我们初到望谟的触动与震撼,有我们在下乡走访的思考与感悟,有我们在课堂教学后的沉淀与升华,更有我们青春支教路上关于付出与收获、现实与梦想、个性与责任的书写与诠释…… ——题记
2013年夏天,一个被赋予太多憧憬与向往的梦想启航,走过梯田,翻越山梁,沿着九曲回转的山栈道,我们来了。从江西到贵州,几千公里的路程,带着对即将开始的支教生活的畅想,十一张笑脸定格在了出征那一天,一路西行,踏上望谟的土地,在这个属于我们的第二故乡的土地上,我们开始了第十二年的接力。
下乡走访,捐赠资助,关爱贫困学子·····十一双脚印开始烙印在这片土地上,每一天在黑板上写下知识,每一次把温暖送到需要帮助的人手上,每一次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旗帜在风中飞扬时,一种内心的幸福与快乐都会在每一个队员的心中激荡。日记,深深浅浅的脚印记录我们忙忙碌碌的支教路,平平淡淡的故事留下浩浩荡荡的青春记忆。
我们来了:望谟初印象
南昌,经度115.89°,纬度28.68°。望谟,经度106.09°,纬度25.1°。两地相隔1500公里。望谟,一个从未听说过的地方。
因为“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我们在这里驻足。想象,在那片水,我们体验浓浓的布依风情,祝酒歌中显露甜甜乡音,美味糍粑中尽显郁郁乡情,那是一幅用热情和淳朴编织的感人之画。
张焕斌 2013年7月30日 星期二 晴
我们望着车窗外一山连着一山、一山高过一山的喀斯特地貌,充满了新鲜感,有说有笑,有的队员兴奋地唱起了欢快的歌谣。慢慢地,山越来越高、路越来越险、弯越来越急,接近山顶的路是一个又一个的“回头弯儿”,坡陡路窄,中巴车一次拐不过去,要在半中间停下来倒车,再往前拐,路边就是万丈深渊,非常危险。当地流传的故事说,卡车上的西瓜晚上颠出来掉下悬崖,第二天早上才听到落地的声音。路边用红字写着“谨记血的教训,小心驾驶”的石碑提示人们道路的危险。
在这样的道路上行驶,经验丰富的司机大哥非常谨慎,危险路段总会让同伴下车帮忙看路,坐在车上的我们不免紧张了起来,车内一片寂静。我和当地的几位同志还比较适应,一路聊下来,对望谟有了初步的了解:望谟是一个“老、少、边、穷”的国家级贫困县,2002年,全县有十九个少数民族27.3万人,财政总收入2513万元,极贫人口达3.6万人,尚有1000多人口未解决生活用水问题。
李雅晴 2013年8月12日 星期一 晴
参加完全国大骨班的培训,便马不停蹄地踏上贵阳驶向望谟的列车,和越来越远的家乡说再见,和越来越近的未来说你好。一路上,我新奇看着路边的风景,贵州的山不像江西的山连绵起伏,总是一座座高高耸立;贵州的土不像江西的土砖红厚实,淡淡一层附在石面上;贵州的水不像江西的水四通八达,细流缠绕九曲十八弯;贵州的路不像江西的路四平八稳,每绕过一个山头感觉还有更大的挑战。
历时七个半小时的行程,我见到了期待梦寐已久的望谟小城。新城区街道宽敞,街边房屋整齐,与我的家乡婺源有点相似,但是这边更宁静更安详。但之后的几天,我才发现,望谟还是不辜负“地无三尺平”的名号,很多小路,上下坡不断,也如同他们的生活水平,有人在高峰,有人在低谷。望谟是布依之乡,随处可以见背着背篓,绑着布依族头巾,穿着布依民族服饰的人们,这边的人热情好客,朴实纯洁,对我们江西师大支教团有一种特殊的情节,虽然不太听得懂望谟话,虽然无法理解布依话,但是我依旧融入了,融入成为这个小城的一份子,为这个小城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