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4 14:27: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
时光倒流20年,一批本科毕业生和在读研究生,从祖国各地集结,奔赴中西部地区县乡中小学。“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成为这些有志青年的共同誓言。
1999年7月,首批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正式派遣,自此开启了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扶贫的青春志愿接力。
青春梦想:祖国需要的地方就是心之所向
悠悠二十载,在这场跨世纪的志愿接力中,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共同给予支持,来自各大高校的青春力量,每年以“志愿+接力”的方式,注入到中西部地区县乡中小学,开展为期一年的基础教育志愿服务和力所能及的扶贫行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研究生支教团工作,多次通过回信、批示、讲话等方式,对研究生支教团作出重要指示。
2011年11月,习近平在研究生支教团相关专题报告上批示:“搞好西部艰苦地区教育工作,师资很重要。团中央、教育部组织实施西部支教扶贫工作,是团工作的创新之举。”
9岁那年,袁渊被徐本禹支教的故事感动了。2018年,22岁的她报名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成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第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在罐子窑镇红光村的一次家访,袁渊看到不足15平方米的屋子里住着八口之家。每当读高中的姐姐回家,三个女孩不得不去大伯家睡觉。那一刻,袁渊被深深触动。在那里,他们开展扶志小课堂、开展法制宣讲、开展游学活动……“多一点再多一点,只想把最好的留给孩子们。”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自2012年被团中央确定为研究生支教团实施高校以来,共选派7届81名优秀志愿者先后赴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和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普安县3个服务地开展智力扶贫接力工作。
马腾与袁渊同期前往贵州支教。那一年,他们承担了普安县1所中学、两所小学、6个班级、322名学生的教学任务,授课课时达1600余个,编写教案1200余篇,批改作业9000余份。
那一年,他们不仅丰富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成立“益行书屋”,还家访百余次,走访140余名学生家庭,实地了解、解决学生的生活困难。
那一年,在公安部、学校、支教地相关部门和社会公益人士的支持下,他们直接帮扶学校7所、为支教地募集总价值13万元的款物援助。
那一年,他们联系社会爱心人士以“一对一”结对子帮扶的形式资助贫困学生25名,累计资助金额达63600元。他们还面向精准扶贫户子女、留守儿童开展“温暖衣冬”活动,为4所学校、500多个孩子送去温暖。
青春征程:一代代青春之力接续奋斗
20年来,研究生支教团成为共青团参与基层支教扶贫的重要平台、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的有效载体,为推动西部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出青春的力量。
一批批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坚守支教扶贫初心,积极投身基层教育教学。中山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兰州大学等每年都有不少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时了解到西部基层对教师资源的渴求,毕业后选择到西部地区当教师,扎根当地。
2017年7月,汪艳远赴西藏林芝支教。支教工作接近尾声,留藏的想法在她心底萌芽,日益坚定。尽管家人的不解与朋友的劝阻让这个决定做得异常艰难,但在真切地感受西部教育的现状后,汪艳告诉自己一定要留下,扎根西藏教书育人,让更多的藏区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如今,汪艳顺利通过留藏考试,成为林芝市第一中学的一名历史教师。
研究生支教团项目设计之初,其定位就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先导工程和示范项目,是共青团贯彻落实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具体举措之一。
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在“扶智”的同时,着力突出“扶志”,通过各种方式努力引导孩子们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展望未来,帮助孩子们点燃梦想和希望,树立起不懈奋斗的志向。
20年来,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对宁夏中卫市海原县关桥中学的支教未曾间断过,先后有43名支教队员在关桥中学任教。
关桥中学近几年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课堂以外,支教团曾在关桥中学开展过心理健康辅导、才艺演出、素质拓展、书画展等一系列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关桥中学的校园文化。支教团利用社会各界捐赠的物资和善款,相继建设了关桥中学学生公寓、上弦月运动场、广播站、凤凰图书角、南强体育角等硬件设施;近7年,资助关桥中学品学兼优的贫困学子1773人次,发放奖助学金52.9万元。
志愿精神如何体现?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就是志愿精神生动的传播者和弘扬者。他们用实际行动,让参与志愿服务成为精神时尚。
在服务地,他们带动志愿精神接力传递,在当地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一颗颗志愿服务的种子。不少由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等研究生支教团教过的学生日后也考入了这些大学。他们中的一些人又选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回到自己的母校支教,将志愿精神接力传递。
清华大学第1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毛雯芝便是这样。曾经,清华大学第12届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让毛雯芝第一次觉得清华离自己并不遥远,支教的念头也是从那时起生根。
本科毕业前,毛雯芝报名参加研究生支教团,跟8名队友一起被分配到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县第一中学,成为了一名高中教师。而这所学校,正是毛雯芝的母校。
“支教于我,是用一年的时间做了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毛雯芝感慨,“这个选择让我逐渐看清了清华赋予我、时代赋予我的责任,在承担责任中,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青春伟力,在一代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源源不断地汇聚、流入祖国更需要的地方。
青春行动: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研究生支教团支教扶贫自实施以来,队伍不断壮大。
从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的101人增加到第20届的2159人,20年来,研究生支教团已累计派遣18325名支教志愿者。2200名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目前正在支教。
一路走来,更多高校开始推进实施这一项目,实施高校已从最初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2所高校,发展到194所。
较之首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的青海、甘肃、宁夏、河南、山西5省份7县,如今,志愿服务的种子播撒到中西部地区18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301个县(市、区、旗),累积服务县乡中小学634所。
2015年本科毕业后,刘硕放弃了大城市的就业机会,作为黑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赴重庆市潼南区寿桥镇中心小学支教。
“支教是一场跌跌撞撞的旅行,却拥有后知后觉的美丽”,这是她在“支教手记”里写的一句话。在扎根基层的一年间,要做什么事、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刘硕的工作日记。
从募集爱心基金到打造“潼心圆”关爱留守儿童特色项目;从完善市民学校到组建“志愿者+村民义工”的导师队伍;从首创乡村远程教学新模式,到建立“12355”青少年维权工作室……刘硕深知,孩子们心灵深处的善良与美好,需要去激发和捕捉。
为了兑现与学生分别时的承诺,一年的支教结束后,刘硕定期与孩子进行视频连线,一张张明信片、一封封书信把她的爱和3000多公里外孩子的依恋紧紧相连。
“最初,我以为自己是能给山里孩子带去知识,给留守儿童送去温暖的支教老师,后来我发现,那个真正被温暖、被感动的人是我自己。”回顾支教经历,刘硕觉得,在那里,前行的每一步,都与感动相伴。
支教的经历在志愿者心中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在支教服务学校,何尝不是如此。1998年,复旦大学作为第一批响应团中央号召组建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之一,于1999年派遣学生到宁夏固原市西吉县的王民中学进行支教,20年不曾间断。
直到今天,王民中学始终保留着一张写有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名字的桌子,见证着与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20年来的深厚情谊。
那些过去的支教点滴,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斑驳印记。而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们,正肩负起新时代赋予青年一代的责任与使命,奋力书写更加灿烂的青春之歌。(记者 杜沂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