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随笔:把眼泪流在大山 将希望洒向未来

 

2017-03-15 14:3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人的一生会留下很多泪,可能是亲人别离的伤心,或是拿到录取通知书时的激动,抑或是英雄殉国时的感动。如果没有支教、没有凉山、没有那群山里的孩子,年轻的我也许终生也不会尝到人生的第四种眼泪——流在大山里的眼泪。

  昭觉,一个人口26万的国家级贫困县,近98%为彝族,也是中国最典型的彝族聚集地之一。这里的人民淳朴善良、热情好客,黑色的皮肤并不影响他们内心的纯净。也许上帝是公平的吧,在蔚蓝的天空、秀丽的风景、清醒的空气、淳朴的民风背后,不可抹去的却是这个民族持续多年的贫困。

  由于土地贫瘠、文化滞后,当地的经济、教育情况较差,这也是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自1999年来长期扎根昭觉持续开展教育扶贫工作的原因。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昭觉”——这个不大不小的深山小城成倍受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两会、焦点访谈、腾讯新闻···都把昭觉的“脱贫路”看做了焦点。

  习主席的一句“揪心”说出了每一个昭觉支教人的心声。

  说起这第四种眼泪,于我而言,它不是单纯地为孩子们艰苦的条件而感到心疼,也不仅仅是学生乖巧、努力带来的感动,而是这两种极端、格格不入的情感碰撞出的眼泪。如钢铁在烈火中淬炼、如幼小的脊梁使尽全力顶起半边天···

  回忆起我的支教,半年前第一次踏入凉山这片土地至今的一点一滴仿佛昨日之事而历历在目。虽然一年的支教生活尚未结束,但可以肯定,眼前的那山、那城、那人、那些娃儿将成为我回味一生的重要记忆,将成为我人生最宝贵的一笔财富。

  如今的自己已算得是半个凉山人了吧。习惯了彝家的坨坨肉,听会了彝家的《敬酒歌》,懂得用彝家的“库史木萨,兹莫格尼”为老乡们送上新年的问候,像一个土生土长的彝家少年般深爱着这片贫穷但淳朴的大地,也如一个有担当的彝家青年为民族的兴衰而奋斗着。在脱口而出的《彝人之歌》中品味旋律的悠扬,在路边身披“察尔瓦”的彝人那黑色的脸狭中体悟这个民族的纯善与友好,在班里孩子如凉山天空般清澈的眼眸里收集“幸福的雨花石”。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昭觉的孩子就是我们支教生活的全部。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为第二天的内容备课,周末为孩子们义务辅导、开展第二课堂,闲暇时为贫困的学生向社会寻求帮助···

  我的第一个教师节

  以往都是自己为老师庆祝教师节,在这个还没有丝毫准备就已到来的日子里,我第一次品味到了这第四种眼泪。

  在服务单位,受学校安排任教于六年级教授英语。周五一大早,带着朦胧的睡眼狂奔20分钟赶到城郊民族小学的我在没有一点点防备的情况下拉进了六(4)班的教室,眼前的场景让反射弧较长的我一时“蒙圈儿”。想了半天反应过来:哦···对,今天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带着一点点小骄傲和小激动,我如学生的安排做到了“老师的位置”,心想:“孩子们还挺有心,居然还瞒着老师准备了惊喜”。欣喜之余,搭班的几位老师也相继入座。

  庆祝活动开始,首先是几位同学表演了显得生疏但准备认真的小节目,随后,在班主任的号召下,一些同学开始为老师们送上教师节祝语,也有诉说了想对老师说的心里话。

  “惊喜”总是在防备时悄然而来。一位女生从围坐的凳子起身,我正准备细听她说话时,却没了声音。

  她低着头,像是犯了错似的,接着全场一片寂静,旁边的女同学也伸手去挽住她的手,再看旁边的班主任也未发一声,只是一副凝重的表情看着她。

  直至第一声抽泣震动耳膜我才明白,孩子是哭了。接着,孩子便抽噎着解开了我的疑惑。“在这个教师节···我···我要谢谢陈老师”女孩继续抽噎着说,“谢谢陈老师帮我找了资助人,让我能继续上学”(陈老师是该班的班主任)。话音刚落,只听前面、左边、右边也传来抽泣声。男生、女生、站着的、坐着的,全班近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哭了起来。班主任泛着银光的眼睛没敢眨,一直安慰着大家:“不要哭,不要哭”。

  那么简短、那么简单的一句感谢,竟引得全班泣不成声!

  课后,我私下找班主任又了解了情况才知道,因为学校的学生都是区乡小学成绩领先的择优生,因为区乡条件差,到“城里”读书对本身交几百元学杂费都困难的家庭无疑是雪上加霜。

  班里这样的孩子又不在少数,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尽一切办法向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为班级里大部分贫困学生找到了资助人,以每学期资助学杂费的形式帮助孩子,学生们这才能安心在学校学习。陈老师还说,这些贫困学生大多数都是成绩好、认真努力的孩子···

  离开学校返回驻地的路上,眼泪不止地流。

  为何这些孩子那么贫穷却又那么努力?自己又为何而哭?

  在完成一学期的支教工作后我明白了,这就是“争气”。为孩子们的“争气”而流下的眼泪是滚烫的,让内心沸腾,让一代代的支教人不顾艰辛地为了孩子们努力教书、努力扶贫。

  【小记】
  自2009年起,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启动“索玛花儿”扶贫助学计划。以支教团的老师为桥梁,发现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并向社会发出求助的声音,在资助人和受助人之间搭建桥梁,建立帮扶关系。至今,已为1200余名贫困学生在找到了“一对一”帮扶的资助人,汇集并下发爱心助学款100万余元,帮助他们继续完成学业,用知识改变命运。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