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山绿水,繁林茂竹,一幢幢粉墙黛瓦的小楼房组成的少数民族风情村寨,犹如一幅画卷。这样的场景不是汶川水磨镇美丽的羌族聚居村落,而是小凉山地区的彝族聚集区实景--共安彝族乡林丰村。
4月26日晚7点,我来到了共安彝族乡林丰村开展农业知识科普讲座活动,天还没黑,三三两两的彝族村民们就抬着板凳拿着纸笔提前来到了村委会的小坝子,原来他们知道“彝区青少年夜校”给他们带来山区农作物种植施肥技术和病虫害防治知识,这不仅向彝族村民们送去了知识和文化,还为他们创业就业提供了帮助。
作为偏远山区的共安彝族乡林丰村的彝族村民从前很难有机会学习到专业农业知识,生产技术十分落后,如今在卫冕志愿者帮助下上起了夜校,开始学习起了科学知识。
当晚7:30分正式开始上课的时候,看到村里几乎所有的青壮年都来到了夜校,听起了我进行的农业专业知识讲座。当天我给村民们讲的是玉米种植中化肥科学使用的技巧,在下面听课的村民们都非常地认真,直到接近晚上9点夜校结束才意犹未尽地离开。
前来听课的彝族村民告诉我,以前因为不懂农业方面的科学知识,祖辈们如何种植庄稼,他们就怎么种,完全不知道该施多少肥合适,该如何科学的给庄稼除虫,一年忙到头收成却始终不尽如人意。如果遇到自然灾害更是颗粒无收。自从去年村里开始开办夜校,他们学习到了种植方面的科学知识。现在,按照这些科学知识来种植庄稼,收成比以前明显好了很多。
“10+3”扶贫政策实施以来针对林丰村彝族村民居住分散,地处偏远的特点,将充分发挥西部志愿者的作用深化“彝区青少年夜校”,让这里的村民不出村就能学到专业的农业知识。课程主要围绕现代农业,返乡农民工创业和多种兴趣项目,到目前为止夜校在这里已经进行了10余次讲座,让1000人次的彝族村民学习到了多种现代科学文化知识,让“扶贫先扶智”的口号真正落到了实处。
这次,我们是对“彝区青少年夜校”的一种深化和拓展,在以后,我们将深入农户、儿童家中,对彝区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孤残儿童的个人卫生习惯、课程学习进行结对帮扶教学和课外兴趣辅导等。对彝区青年、留守儿童、困难儿童、孤残儿童进行结对帮扶,并采用到农户田间地头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根据彝区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和切实需求进行实用技术和个人素质培训,帮助彝区青年早日脱贫致富。(金口河区西部计划志愿者 乔建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