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8日下午,两项荣誉被授予一个已经逝去的年轻生命。团四川省委决定,追授“西部计划”志愿者徐阳能为“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和“四川省优秀青年志愿者”。
9月22日上午9时,四川成都,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重症监护室,年仅27岁的徐阳能因患心脏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经抢救无效,永远闭上了眼睛。
人们尽了最大的努力,试图挽救这个年轻的生命。但最终,病魔还是无情地击碎了这个年轻人所有的梦想。
徐阳能,湖北黄冈人,201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以下简称“西部计划”)。作为灾后重建专项志愿者,他被分配到四川广元市苍溪县三川镇党政办公室工作。
三川镇是苍溪县的贫困乡镇,距离县城50公里,交通落后,信息闭塞,是汶川特大地震中全县受灾最严重的乡镇之一。在徐阳能的笔下,“三川,比四川只少一川,却低了三个级别,一个是西部大省,一个是地方小镇”。
这个偏远小镇让他“恍若隔世,仿佛被带回到上世纪90年代的家乡。偌大的食堂,茄子、黄瓜在大锅里被小铁锨翻来覆去地炒,只不过那时是用饭票买饭,现在改付现钱罢了”。他在日志中这样描述自己第一眼看到的三川。
这个小镇也让他对现实有了切身的体会。“中国的地区发展差距很大,那是书本告诉我的,现在眼见为实。西部与中部、东部的差距,就好比是现代人与未开化的原始部落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同一个世界,却有着不同的光景。”
他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个偏远的地方做点什么。在陌生的环境中,这个言语不多的年轻人,首先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同事的肯定。
他到三川镇接到的第一项任务是写一篇调研文章。回想起这位不爱说话的朋友,徐阳能的顶头上司、三川镇党政办主任袁潘说:“报到之后的第二天就加班,深夜查资料,凌晨一两点才睡,最后花了一个星期终于把文章写好了,领导看了很满意。”
袁潘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朴实的大学生,“从很远的湖北来四川读书,最后居然还留在这里服务”。
“在单位,他总是来得最早,走得最晚。”同事张勤说。每天上班,同事推开门就能看到已经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的办公室,而徐阳能已经开始忙活了,整理资料、处理文件、制作简报等。
去年11月,镇政府新办公楼建成,工作人员陆续搬进新楼办公。这时,刚参加工作3个月的徐阳能向领导提出,希望自己能住在一楼的楼梯间。他说,自己节假日不回家,可以充当门卫的角色,另外,住在那里晚上加班也比较方便。
从那以后,他一直住在那个狭小的楼梯间里,每天早上起来为同事开门,晚上关门熄灯,果真成了镇政府的“门卫”。
从喧嚣的大城市,来到偏远的小乡镇,每月拿着800多元的补贴,徐阳能也曾经为自己的选择纠结过。“都快到而立之年了,却似乎难以自立。”在日志中,他表达过对未来的迷惘。
“西部计划”的服务期是有限的,他试图通过公务员招考、教师招考为自己的未来打开出路。
今年4月,徐阳能去外地参加公务员考试,回来后他告诉袁潘,如果没考上,就继续留在苍溪。后来,因为面试没过,徐阳能未能考上公务员。
其实,到底是去公司上班,还是继续留在苍溪,徐阳能内心有过矛盾。但最后他选择留下。袁潘说,这主要是因为徐阳能留恋生活了5年的四川,再加上两年以上基层工作经验对将来考公务员有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