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汶川大地震——一场不能忘却的纪念

 

2017-05-16 15:3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5月12日,汶川地震的九周年纪念日,也是我国的防震减灾日。

  对于汶川地震,我有着深刻的印象。我从小就希望当升旗手,而唯一担任升旗手的机会,正赶上了汶川地震后的第一个升旗仪式,我的任务是降半旗。这除了让我感到庄严外,更多的是沉重。在那之前的一周以及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在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无数人间悲剧和生命奇迹的影像从灾区传来,而每个人都尽自己所能,为汶川捐款捐物,祈祷祝福。当时的绝大部分人虽然没有真正到过灾区,但心却跟灾区的人连在一起。

  对,那是一场全中国人民共同面对的灾难,而我们都是亲历者。

  地震过后,便是九年的光阴。

  在这九年的时间里,我读完了初中,高中,大学,见过不少地震的真正亲历者。他们中的大多数在谈起这场天灾时,仍会流泪。我渐渐明白,对于每个亲历者,这场地震远远没有过去,心灵的余震一直留在他们心中,并成为了一道伤疤。旁人对他们最好的安慰,就是不要轻易揭开这道伤疤。因此自从来到四川支教,我从来不在任何孩子面前提及那场灾难,生怕会让可能受过伤的某个孩子再次难过。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支团组织学生们进行“防震演练”。杨柏楠 供图

哈尔滨工业大学研支团组织学生们进行“防震演练”。杨柏楠 供图

  今天是5月12日,我还是决定还是要跟孩子们讲一讲这场地震。毕竟教了将近一年的历史,或多或少会肩负着一种要让孩子们“铭记历史”的使命感。所以在这个日子里,我希望可以让孩子们记住这段离我们不那么遥远,却同样值得铭记、沉思和纪念的“历史”。

  “孩子们,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吗?”

  “今天是星期五!”、“明天是周末!”、“后天是母亲节!”

  ……

  孩子们的回答五花八门,唯独就少了我最想要的答案。

  我没想到,刚刚过去九年的事情,却被时光抹除的一干二净。

  确实,他们只是十三四岁的孩子,发生地震时,他们刚出生没不久。他们居住的宜宾距离汶川很远。但是,毕竟是发生在四川的事情,他们不知道,竟也没人认真的告诉过他们。也许,有人会说地震也许离他们很遥远,宜宾并不是地震带,也就不必告诉这些孩子。但其实,就在前一天,我的父亲还很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说看新闻得知宜宾地震了,问我有没有震感,我有没有事情。其实地震级别很小,小到我并不清楚它发生过。一个小地震都让父母如此紧张,一旦真的发生地震,如果这些最容易受伤的孩子们不能有效的自我保护,他们的家长又该有多难过。

  是的,这些最可能受伤的群体,反而对可能的灾害一无所知。

  惊讶之余,我一股脑的把当年看过的汶川地震的新闻和听到的故事讲给了大家,这节课也从历史变成了灾害常识普及课。我从地震的原理讲到了地震的防护,孩子们从开始的不在意,变得认真、严肃。而后孩子们又接二连三的向我询问了很多种他们听过的,却又并不了解的灾害。由于最近学校的很多同学得了水痘,他们还问了很多跟疾病有关的问题。于是我又跟大家讲述了我经历过的非典、甲流疫情。我并不专业,但我尽我所了解的情况,告诉这些孩子这些常识,毕竟他们似乎连这些常识也并不清楚。讲这些内容,我花了一节课的时间,我只想告诉孩子们,有些灾害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我们要做好准备。但也要相信,只要我们了解并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就可以把危害降到最低。

  下课后,防空警报响彻校园,全校的孩子们都头顶着书,跑到操场进行了防震演练。而我在演练后,回到办公室。手机上看到了一个朋友转发的当年汶川地震的图片。图片只有99张,可我却连一半都看不下去。我看到了抱着包裹着的孩子遗体嚎啕大哭的家长,看到了在废墟中被压的灰头土脸的瘦小身躯,看到了堆放在操场上的一排又一排的遇难学生的书包,作为一个有且只会有一年教龄的老师,我的鼻子很酸,有液体涌上眼眶。

  我关上了手机。

  距离支教结束还有一个月的时间,前几天还在考虑,要给孩子们留下什么样的礼物。现在想想,尽己所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给孩子们介绍更多他们本应该知道,却不知道的知识,也许是更重要的事情。

  希望今天这节课,至少能让孩子们记住汶川地震,记住遇难的同胞,记住如何保护自己。

  但我更希望,地震这样的事情,再也不要发生。(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杨柏楠)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