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用青春守望苗乡“梅花”绽放

 

2020-12-18 15:00: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20年8月31日,我走进了贵州省台江县二中七年级4班的教室。虽然已经做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但从大学生到支教老师的巨大转变,还是让我紧张得在讲台上狠狠掐了自己一把。那一刻,我想起了报名支教时的满腔热血,想起大四那年一次次的支教培训,想起了研究生支教团出征时我们曾许下的庄重誓言。

  说实话,刚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我,“摇身一变”站上三尺讲台,成为一百多个孩子的语文老师、51个孩子的班主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在走上这个岗位之前,我们都没料想到“老师”二个字的背后居然有这样沉甸甸的责任和压力。初中的知识内容需要复习和整理、授课的方式要不断训练和打磨、班主任的各种工作要尽快熟悉、与学生做德育工作要和前辈“取经”……初为人师的我们,有很多可以进步的空间,有孩子、家长们的期望,有服务学校和母校的信任,所以我们支教一行人忙碌着、前行着,只为用一年不长的时间,为学生、为台江二中的基础教育,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正所谓“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来到二中一三月有余。在这近百天的日月交替间,我们陪伴孩子们经历着青春的成长。从初报道时孩子们生怯怯又好奇的四处打量的眼睛,到熟悉后围着我叽叽喳喳停不下来的小嘴;从教师节一句句腼腆可爱的祝福,到运动会上一张张跑得通红的青春面孔……不知不觉间,我欣喜地发现,刚开学时字写得像小蚯蚓的姑娘,已经能写出让我感动的作文;原来一上课就等着下课玩耍的“小刺头”开始举起手来回答课堂的小问题;班干部们安排的工作像模像样,俨然成了班级的小主人;十几岁的孩子们个头也如竹拔节,还有几个不经意超过了我许多。

  “支教一年,自教一生。”在孩子们的知识、心智同个头一起水涨船高之时,我们这群东林支教人也悄然成长起来。从最开始,我们讲课时生怕孩子们不感兴趣,到对班主任的繁琐工作一头雾水,遇到学生成长中的问题无从下手,再到后来,每周的十多节课与早晚自习,成为了我们与孩子们一起天马行空的快乐源泉,再到在前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工作都能按部就班地完成,班里的孩子们敞开了心扉,周末偶尔来到我们的小家做客。我们完成了属于支教人的蜕变,也获得了专属于支教人的那份成长与收获。

  成长与收获之余,我也在台江感受着心灵的治愈与震撼。我的班里有位听障小姑娘,她有些内向,但学习很努力,书本上的笔记总是写得工工整整。有一天,小女孩在作文里问我,为什么对她笑。我在作文后写:因为你今天的辫子很好看。从那以后,她总会在课间悄悄给我塞一张小纸条。小纸条上写着她想说的心里话,还有可爱的小插画。我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她就羞涩地跑开去了。后来每次我笑着与她对视,她没再避开,而是回以一个腼腆的笑容。

  11月中旬,在学校负责同志的带领下,我们支教四人前往施洞进行家访。汽车在险峻的山间公路上行驶了近一小时方抵达目的地。同行的麦老师是地道的北方人,见到那幢略显老旧的木屋时,她显得有些不敢置信。木屋里还用着最传统的明火取暖方式,墙壁上“上了年纪”的海报被烟熏得发黑。看到我们到来,热情的苗乡人招呼着、欢迎着,不顾我们的推辞拿出满桌的水果和佳肴。家长们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对我们说的最多的除了“感谢”,还有“需要”。这种被需要,是我成为支教老师之前从未感受过的。

  前几日,我与麦老师批改完作业,在校园里散步。一抬头竟然看见了一株梅树。麦老师问我:“这树,会开花吗?”我看了看灰色的树枝上,星星点点鼓起了不起眼的花苞。我说一定会的,咱们且等且瞧吧!园里这一树不起眼的梅花,正如这里的孩子们,终有一天会熬过寒冬,在秀丽的苗岭绽放开来。

  (作者:谢欢,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台江分队成员,现服务于贵州省台江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