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6 09:39:00 来源: 贵州日报
“他总是叫我吴叔,经常来询问我们家过得怎么样。”10月11日,记者来到贵州省毕节市金海湖新区青龙街道河尾社区,贫困户吴学美还记得那个青年的微笑。
2018年,郑焦龙开始对口帮扶吴学美家。两年过去了,用吴学美的话说,他对这个年轻人“好感最多”。“焦龙和我儿子一般大,更像我孩子一样关心我们家。他都没在这上班了,还来我家了解蜂蜜和土鸡销售情况。一直以来,这些农产品大多是他帮忙销售……”
什么样的年轻人,能让贫困群众赞不绝口?
2017年8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人文科技学院新闻学专业的郑焦龙,毅然放弃多家媒体单位抛出的“橄榄枝”,选择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只身前往乌蒙深处的毕节市金海湖新区,当一名基层志愿者。
在基层工作中,由于学习勤奋、工作努力,郑焦龙的群众工作能力不断提高。2017—2019年,除了帮扶贫困群众,他先后负责青龙街道经发、旅游、团工委、工会、党建、统战、宣传等13项业务工作。
不把小事当无事,不把小错当无错。工作中,郑焦龙总是这样要求自己。为了全面掌握贫困户基本情况,他多次走访,认真核准记录贫困户家庭收入、住房条件、人员结构、生产生活等情况,有针对性制定帮扶措施、帮扶计划,为贫困户联系销售蜂蜜、家禽等农产品合计20000余元。在郑焦龙的协调帮助下,贫困户吴学美做了护林员、孙琼做了护河员、吴跃新做了地质灾害观察员……
“焦龙是个真正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好同志,在干部群众中口碑很好。群众有事找时,他随叫随到。”说起郑焦龙,青龙街道河尾社区主任张庆周竖起大拇指。
2018年,郑焦龙担任金海湖新区“西部计划”志愿者临时团支部书记、联络员,经常组织志愿者对青龙街道邻里小学的60名贫困学生进行一对一教育帮扶,志愿者们时常利用工作间隙前往学校看望孩子们,带去爱的陪伴和爱心物资。
在青龙街道工作的两年里,他总是热情接待前来办事的群众,耐心细致为群众排忧解难。善学习,肯干事,能做事。这是青龙街道党工委书记罗健对郑焦龙的评价。
2019年5月,共青团金海湖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郑焦龙担任会长。同年8月,他被派到金海湖新区双山镇锦绣社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志愿服务,并担任社区群团工作站站长。依托金海湖新区职教城、青年志愿者协会、大学生西部计划服务队等志愿服务资源,他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办“希望小课堂”,为孩子们带去免费课后辅导和业余课程,得到搬迁群众高度认可。如今,“希望小课堂”从最初的8名学生增加到60余名。
2020年1月27日,大年初三,正在遵义市正安县老家过年的郑焦龙,在接到金海湖新区团工委让他担任“战疫”青年志愿者突击队队长的通知后,说服父母连夜驾车300公里送其到服务地,积极投身抗疫工作。志愿者们在请战书上这样写到:“特请战,志愿加入金海湖新区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听从组织一切安排,不计报酬,全力以赴……”
疫情防控一线,他得知很多志愿者缺口罩,便积极对接有关单位争取口罩。同事开玩笑问他:“焦龙,你的口罩戴几天了?”他笑着说:“不长,才三天,我消过毒的。战疫期间,他积极发动身边资源,联系爱心企业、爱心人士为一线工作者捐赠价值5000余元的口罩。
参加工作后,他立即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希望早日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去服务群众。今年3月,我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说起入党的夙愿,郑焦龙自豪地笑了。
2020年7月,三年的“西部计划”服务期满了,郑焦龙离开了志愿服务岗位。在这里,他洒下青春和汗水,收获了成长,把温暖留在了群众心中。
“小郑帮扶我家,把我们当成家人一样,什么事情都用心帮我解决。有一次我骑车不小心碰到别人,他大晚上的为我跑上跑下,协调解决问题。”吴学美感动地说。现在郑焦龙离开岗位了,他挺难过的。
文阁乡文阁社区的贫困残疾学生高榕(化名)还记得,今年疫情期间,郑焦龙来到她家了解情况后,协调相关帮扶部门为其捐赠了轮椅、图书等物资。
“我喜欢看书,焦龙哥他们就给我送书,我看完打电话给他们,就来帮我更换新的。”高榕说,她今年6年级了,学习成绩一直很好。
用理想和信念点燃青春之火,以奉献和付出实现人生价值。郑焦龙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笔记本扉页写着这样一句话:合理的安排是锻炼,不合理的安排是磨炼。这是他的座右铭,他也常用这句话鼓励着身边的志愿者朋友。
由于工作突出,郑焦龙连续三年个人年终考核为“优秀”等次,先后获得2018-2019年度、2019-2020年度贵州省优秀大学生西部计划志愿者等表彰。
谈起志愿服务生涯,郑焦龙表示:“激情、汗水、感动,每天都在交替演绎着,平凡的一天每一件事又都是那么不平凡。在服务群众的路上不断提升自己,这就是作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的意义。”(记者 汪瑞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