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1-01 14:0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每一个平静的清晨,窗外传来熙熙攘攘的人群声。我怀着憧憬而忐忑的心情,穿过车水马龙的人群,前往学校。这时候的心情,不是上中学或者上大学时候能够比拟的。我们憧憬的,是新的又一天,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新的精心设计的课程;而我们忐忑的,是怕我们讲得不够透彻孩子们理解不了,怕我们设计的课程,不合他们口味。
在湄潭这里的短短两个月,黔北小江南的气候让我们很快就安居,热情的人们丝毫不见外,整个小县城满满的求是文化,让人有一种置身求是园中的错觉。除了当地的口味稍微偏辣一点之外,没有什么是让我能说得上来的“不适应”。
支教生活是充实而紧凑的,我们每天除了备课之外,还要帮助学校完成一些行政线上的事务。也许学生需要一些有趣的第二课堂?也许孩子们在傍晚的活动时间应该聆听一场有启发意义的小讲座,或者观赏一部意味深长的好电影。
支教生活又是惬意的。这里的生活节奏,比起杭州要慢起一个节拍,几乎所有人都有午睡的习惯,这让我无所适从。午后或者傍晚的时光,我会选择去一个人笃行楼楼顶的阳台逛逛;又或者,在绿化覆盖的校园里晃悠一阵,拾起那些孩子们打扫之后的小路上,飘零的枯叶。
作为支教者的我们希望带给孩子们思考和启发,我给四个七年级班级上生物课,我是他们特别的老师,不仅仅是因为我年轻,我和他们没有代沟,更多时候我追求带给他们新的视野和新的思考,我经常给他们讲一些书本上,日常生活中不曾见过也没有机会看到的事物,我会精心设计每节课的那五分钟,尽我所能带他们遨游未来和知识的海洋。这段时间,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是和他们逆向而走,每个孩子都会响亮而高兴地喊我一声:“星哥”!
支教的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教书育人,我们从一开始到这里,就开始了解湄潭的历史故事,了解这里的文化思想,了解这里的经济现状,我们希望能够在关爱留守儿童、提高当地教育思想能力、帮助学生拓展视野能力等方面发散我们的光和热。我们参与“爱的共振腔”活动,我们策划九年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我们精心组织“求是强师”“求是圆梦”“求是守望”活动,我们走访小村小镇,我们在尽力寻找那些我们能有所作为的地方。
支教的我们,也没有放下学习。为了在这一年提升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不落后于杭州的小伙伴们,我们一直在坚持学习;此外,我们还学会了很多生活技能,菜米油盐,炒菜做饭。
我经常回忆,大学里学过的《经济学》,经济学概念中的每个理性人——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利己的,理性人所思所想,都是尽可能用最小的成本和代价,去换取自己最大的经济利益。大学教会了我们,去思考机会成本,去做最有利益的事情。渐渐的,这样想的人多了,社会也会这么想的。
只有在这里,亲身经历,看到那些留守儿童,那些贫困孩子们渴望的眼神,听到他们稚嫩而略带可怜的声音,了解他们的幼稚而坚强的想法,我才突然明白,很多时候,人不是理性的。我们到底为了什么,来西部,来湄潭,来支教;我们在这里,到底应该做些什么,让光、热和希望,照亮更多孩子的脸庞……
公益让我回想起,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最深的感动,公益让我们变回感性人,在这个日渐冷漠的社会,用感性坚持,这最深最真的感动。(浙江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吴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