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9 16: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9年的盛夏七月,离开生活了四年的北大校园,我携着母校的殷切嘱托和期望踏上了前往边疆的火车。回头望时,仿佛还能看到熟悉的未名湖和博雅塔在斑驳的树影间同我挥手告别。窗外的景色飞快地向后掠去,从繁华都市的林立高楼,到周边乡镇的沃野良田,不知不觉间,树林与耕田逐渐稀少,取而代之的是低矮的灌木丛与平川旷野。一夜过去,当我再次远眺,映入眼帘的便是逶迤连绵的荒原,黄白相间的土地上,只有稀稀疏疏挺立着的几株乔木,却无不饱含着令人动容的坚毅力量。
我所支教的水西沟中学,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大庙村。学校为一所九年义务教育中小学合办校,共有1100余名在校生,其中60%为哈萨克族。怀着期待而忐忑的心情,从乌鲁木齐市区驱车一个多小时后,我与同行的三名伙伴一同到达了目的地。一下车,我们就不约而同地被仿佛近在咫尺的高山所吸引。与一路上的戈壁苍凉不同,层层叠叠的高山上绿草葱郁、松林绵延,这里因地处乌鲁木齐市南部,当地人也称之为“南山”。山脚下远比市里要清冷许多,上午还嫌热的衣着,这阵子已挡不住丝丝寒意,我们几人赶紧从行装箱里取出外套披在身上,方才彻悟上一届师兄师姐嘱咐的“来这里就不用带短袖了”的意思了。
开学第一天,我便发现,教师这个职业同我预想的更富有挑战。我承担的是九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学期伊始,这些大孩子们对于新学期、新老师都充满了热情和好奇,这本该是好事;可七嘴八舌的叫嚷让整个课堂变成了沸腾的火锅,各种声音在其中翻滚。初来乍到的我,即使做了再充足的准备,面对混乱的课堂纪律时也感到手足无措。无论是教学压力,还是纪律管理,这些困难都必须来解决。北大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有不畏挑战、锐意进取的精神。接下来的一周时间,我主动向当地老教师请教经验,教学和管理双管齐下,一方面通过小测试来了解当地学生的基础,调整教学节奏;另一方面打消原本“与学生做朋友”的念头,树立严谨干练的严师形象,与学生们约法三章。如此,大约一个星期后,我基本摸清了班里学生的情况,将课堂的主动权重新握在了手中。
北京大学第21届研支团成员何婧涵在课堂上。何婧涵 供图
不过,事情并非一帆风顺,课堂纪律虽然有所保证,但学生基础的薄弱程度,又在我的意料之外。不少同学由于基础差、上课听不懂,表现出了强烈的厌学、叛逆心理;还有部分学生也没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听课与完成作业全凭个人喜好或是对该科老师的敬畏程度。慢慢地我意识到,初见时他们的热情与好奇只是一时新鲜,一次次的答非所问并不是我的错觉,原来“乖学生”安静的眼神里透露出的迷茫、顽皮者在自编自造的答案中哗众取乐,方才是学生们的日常状态。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了解了学生们的真正问题后,我意识到,这样的境况远不是我一个人用一年的时间就能轻易改变的。直至此时,我开始怀疑自己,究竟能做些什么,所做的是否还有意义。一时之间,心中泛起的迷茫和无力感紧紧包裹着我,可我又不甘心就这样放弃。我清楚地知道,身上肩负的是国家、是社会、是母校赋予的使命,是希望我能够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而我,也真诚地希望他们能够顺利升学,期盼着他们能够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可我该如何做,才能摇动、推动、唤醒他们呢?
蔡元培校长曾说过:德育实为完全人格之本,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无益也。是啊,既然我很难帮助学生完全补足所有的知识,那么我不妨换个角度,让学生做一个善良而真诚、朴实而乐观的普通人。
于是,我调整好心态,在继续抓紧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开始刻意在课堂中穿插讲述关于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在讲解《敬业与乐业》一文时,我告诉他们要尝试在学习或是工作中找到乐趣,而不是拒绝努力、一味抵触;在分析《鱼我所欲也》一文时,我告诉他们无论何时都一定要守住心中正义,做一个有底线、有原则的人;在回忆东晋很多文人选择离开朝堂回归田园时,我告诉他们将来无论做什么选择,考高中也好、上技校也好、直接工作也好,都一定要记得自己的初心,不要轻易放弃或是后悔······希望我兢兢业业用心讲授的某个知识,或是我不厌其烦反复强调的某个道理,可以帮助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待到毕业之后,不论他们走到哪里,选择了什么道路,从事着什么职业,都能够成为一个遵纪守法、对社会有用的人。
心中有方向,工作有力量。在我德育智育两手抓,正准备推进“恶补基础,冲刺中考”计划时,第三个挑战,又出现了。
2020年春节前夕,新冠疫情席卷全国,全国人民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支援“战疫”。受疫情影响,学校无法正常开学,我于二月中上旬便开始为同学们进行线上教学。由于事发突然,线上教学不论对于老师还是学生,都是一项新的挑战。在推行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直播授课的效果并不理想,班里只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能够按时上线并听完全程。同时,我对这些在教室里都难以专心的孩子,在手机面前究竟能听进去多少,产生了深深的担忧。经过调查,我决定改直播课程为录播,每日在早晨发送视频链接,要求他们在当天完成学习,并将自己的听课笔记和背诵任务的视频发给我;我则针对每位同学进行检查和指导。虽然这样的方式耗费了我更多的精力,但终究获得了一定的效果。
线上教学按部就班推行月余,就在老师与学生都愈发浮躁忧虑之时,我们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消息。经过近三个月的协心合力奋战,疫情终于得到了控制,新疆下发了初、高三年级正式开学的通知。距离中考仅有一百多天的时间了,初三年级的教学任务格外繁重;另一方面,凡从疆外回来的老师皆需十四天的隔离,这让原本就紧张的师资力量更加雪上加霜。
北京大学第21届研支团成员何婧涵与学生们合影。何婧涵 供图
为了能够正常推进教学,每位返校老师都主动承担了更多的教学任务。由于寒假期间我就在新疆,就承担起了两个班每周20课时的教学工作。在这段时间里,虽然我很疲惫,但每天都怀揣着真切的热忱与感恩。我们能够回到学校,回归正常生活,都是因为那些平凡而伟大的医护人员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为我们撑起了这片安全的蓝天。
随着中考时间的迫近,我的支教生活也趋近尾声。结课、复习、考试、总结,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回想起近一年的支教经历,看着这些活力四射的孩子,我突然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与这片土地以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已紧紧相连······
看着学生们认真听讲的眼神,听到他们一句句的“老师好”,看到他们作业本上的错字逐渐变少,我都会被成就感和价值感所笼罩;虽然这里地处偏远,经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远远比不上一二线城市,但这里有勤勉负责的老师、阳光活力的学生,一切都标志着这片土地正在愈发美好。对我来说,能够在这里遇到这些人、经历这些事、奉献这一年的青春,也是一生中最为幸运的事情。
(作者:何婧涵,北京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于2019年8月-2020年7月服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中学。)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