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故事:从西北到西南为学生带去家的温暖

 

2018-06-19 10:5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我叫丁喜,是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的高中化学老师。可是,和其他一起入职的老师并不一样,我没有毕业,没有教师资格证,也没有工资和编制,是一名“三无教师”,因为我是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是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

图为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丁喜。丁喜 供图

图为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丁喜。丁喜 供图

  关于我参加西部计划,这要从大二说起。那年在学校“第五届优秀学子事迹报告会”上,宋飞朝学长的报告深深震撼了我。宋飞朝有着和我相似的经历:都来自黄土高坡的陕北农村,苦读到了研究生。正当毕业之际,宋飞朝毅然放弃了 “硕博连读”的机会,成了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回到了唱着信天游和住着窑洞的家乡。用一年的时光去支教还是继续完成学业,让人难以取舍,但学长那句“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让我在经历了一个晚上的辗转反侧后做出了决定,加入研究生支教团,当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激动、等待、祈盼······8月27日,伴随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欢送歌声,我乘坐火车驶出了三秦乡关。

  到达服务地重庆市永川区才发现:这里不贫穷,这里交通发达,朝气蓬勃。

  没有深山,不需要冒险,对一名志愿者来说,这是幸运?还是遗憾?

  不!其实支教处处都有感悟和发现。

  认真备好一堂课,不亚于一次氯气制备实验。

  上一堂让自己满意的高中化学课,其难度不低于一次课题的挑战。

  熟悉班上每个学生,板书好实验的每个步骤,摆放好瓶瓶罐罐,这都要严谨小心,一丝不苟。

  是我特别吗?

  不!在附中,不仅仅是我。

  在食堂,老师们讨论的不是口味,而是教学的方方面面。

  在办公室,不认识的学生们找我或同事解答疑难。

  睡觉前,在QQ微信群里,都能收到前辈们共享的高考资源。

  这是感动,这是鞭策,这更是教师职业道德的使然,成就支教不必山高路远,校园里都是磊落晴天。

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丁喜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化学实验。丁喜 供图

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成员丁喜在课堂上为学生做化学实验。丁喜 供图

  去年(2017年)九月十日,我度过了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微信群里同学们都在分享近况。中国科学技术研究院大连物理化学研究所的叶淑芬又发表了一篇颇具影响的论文;赴美深造的林彦纯还在抱怨没能适应西餐;在华为总部的室友说发了奖金,就请大伙去吃生猛海鲜……还有的在继续深造,还有的在北上广,一股热情,闯荡天地间。

  我呢?看着大家的展示,一边改着作业,风华青年,谁不想去更高的平台,去尽情施展,用才智换来的西装革履,让父母舒心,让自己满意。

  但当我站上三尺讲台,看到台下渴求知识的眼睛,我明白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分量。去当一名“成功人士”,是实现了个人的理想;但当好一名人民教师,那是帮助一群孩子实现梦想的辉煌。西北到西南,地图上是一条线,我对永川教育事业的这份热诚,希望能给学生些许西北老家炕头的温暖。

  (作者简介:丁喜,2017年西部计划志愿者、陕西师范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重庆永川分团成员,现服务于重庆市永川区重庆文理学院附属中学校。)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