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感悟:用一年的时间与孩子们相伴成长

 

2021-06-22 14:43: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初到美姑,映入眼帘的场景比我预想的好很多。看着眼前的景象,我像是回到了家乡。小时候,只用四十分钟就可以从城市的一端走到另一端,美姑,亦是如此。今后一年,我的故事便都与她有关。

  课堂相伴成长

  春季学期,我从原来的英语老师调岗到一年级教语文。一个班70几名学生在并不宽敞的教室里显得有些拥挤。我便时常带着学生到操场朗读、背诵课文,由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带动同学一起进步。

  然而最后的考试成绩却给了我当头一棒。经过总结发现,近半个班的学生对拼音还不能熟练掌握。我意识到,一味的再去讲授新课会有很多学生跟不上,所以决定从一年级上册的拼音重新教起,只有拼音掌握好了,之后的生字词、课文的学习才能事半功倍。

  当单韵母学了一周,有六名学生还是不够熟悉时,我耐下心来询问他们是否听得懂,是否理解老师讲的,希望老师怎么教。我想,没有教不会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他们现在才一年级,今后至少还有八年的校园时光,希望他们都可以学得轻松,学得开心。

  一天,有两位屡次不写作业的学生被我请上讲台,批评教育后,问道:“你以后想干什么?”

  “好好学习。”

  “老师的意思是,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洗碗。”

  我突然一怔,顿了一下问道:“你妈妈是做什么的?”

  “洗碗。”

  接着我又问另一位学生:“你长大以后想干什么?”

  “当农人。”

  “农人?”

  “因为我妈妈就是农人,爸爸在我三岁的时候出车祸去世了。”
  …
  随即摸了摸他们的头:“你们下去吧。”

  我意识到,当孩子们的视野只局限于大山里的县城时,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体验也是极为有限。除了语文、数学课本内容的学习,孩子们理应接触到更多的知识。偶尔问及孩子们的梦想,让他们将梦想写在黑板上,有医生、老师、警察、篮球运动员,我便依次给孩子们讲实现梦想需要付出怎样的努力。

  课外相知相识

  课余时间,我也常去孩子家里看看,知晓了很多家庭的辛酸不易。

  我曾问过班上的一位学生:“你为什么现在还记不住拼音,写不了汉字呢?”

  “因为我笨,周围人都说我笨。”

  “谁说你笨了,老师说你笨了吗?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只是你的心思没放在学习上。”后来家访了解到,他下午放学回家后要洗菜、砍柴,帮爸爸妈妈做饭,照顾弟弟,有时还要种地……

  每位孩子都应该被善意包裹,有时不经意的一句恶语便会对孩子的内心产生很大影响。

  在全民物质生活提高的当下,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山区,关注大山深处的孩子们。初到服务地时,有许多爱心人士和企业联系我们捐赠冬衣、文具等物资。近两个月,几乎每天放学后我们都要去快递街搬包裹,家里客厅被堆得满满当当。每月,我们前往对接的乡小、村小发放募集的爱心物资,一想到能帮助孩子,内心总是感到无比满足。

  但这个状态持续了一段时间后,我们意识到,物资给予孩子的满足只是一时。“扶贫先扶志”,要注重精神扶贫,激发孩子们的内生动力,要想一个地区彻底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教育脱贫是根本举措。因而,我们更加注重教学工作,以及孩子们品质品德的塑造。

  青年是一个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凉山地区要想巩固脱贫攻坚的成色,抓住乡村振兴的机遇,对口帮扶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出来有知识,有情怀的年轻人,为建设家乡贡献青春力量。在我教高年级的学生时,时常教育学生:希望你们走出大山,放飞梦想,但我觉得这句话不够准确,老师力挺你们出去求学,毕业后能够回来建设家乡……

  日常的见闻感悟

  快速融入一个新环境的方式便是集体活动了,来到城小没多久,就和喜欢篮球的老师们打成一片了。一起比赛,聚餐等,聊天时了解到了很多当地的风土民情,同时这也是向前辈们讨教教学方法的机会,也明白了教学方式应因地制宜有所变化,才能收到更大的成效。

  我感叹于“一村一幼”的普及,“一个都不能少”的大力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三年成功试点实践。听学长学姐口中七八年前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有相当一部分说不了汉语,这给支教老师的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现在每名学生入学的时候都能听得懂汉语,都能讲汉语,进而辐射到自己的家庭,很多只懂彝语的家长现在可以用普通话进行简单交流了。

  当地女性的生育年龄普遍较低,不管是在学生家里还是在大街上,均可以见到年轻的母亲背着一个幼儿,手上还牵着一个刚学会走路的孩子。我想这和十几年前的社会环境有关,大多女孩可能没有机会读书。我时长教育班里的女学生们,要自信,自立,自强,不要认为长大以后成为妈妈现在的模样,要通过努力学习和自己奋斗让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2018年以来,美姑县新修了数所小学、中学,硬件条件已相当不错,但师资力量却严重短缺。在持续保障好硬件条件的同时,如何建设好教师队伍,硬件软件相匹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肯定会更好的!等乐西高速全线贯通之后,又是美姑一次巨大的发展机遇。”一位在彝区工作近三十年的汉族教师如是说。

  写在最后

  “刘老师,我长大了去成都看你。”

  “刘老师,你不教我们的话那谁来教我们?”

  “刘老师,你告诉我你的电话好不好?”

  “刘老师,你不走了行不行。”

  ……

  稚嫩的童声不断萦绕在耳畔,何其有幸,我用一年的时间和孩子们相伴成长。

  街上的路灯一排排地亮了起来,夜空中的星星也格外清晰耀眼,这个小县城寄托着我满满的希望。置身于其中,我无比坚定地相信,希望就在奋力前行的不远处。(四川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积成员刘昊)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