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10:0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10月17日,在第五个“国家扶贫日”当天,四川大学李言荣校长亲临甘洛参加定点帮扶工作,并前往甘洛县职业技术学校看望慰问学校研究生支教团甘洛分团全体成员,勉励支教团成员把“川大精神”和川大学子的担当带到甘洛,殷切寄语支教团成员秉承川大优良传统,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支教的过程中不断锤炼本领,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自1999年以来,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已经扎根凉山甘洛、昭觉、美姑县19年,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致力于在完成一线教育教学任务之余,积极参与到服务地脱贫攻坚工作中,他们一年接一年的将“川大精神”在大凉山传承下去。
“我们的上学路上,多了一座桥。”
10月21日,一个普通的周末,但对凉山州昭觉县树坪乡中心校的孩子来说,这一天有着特别的意义——一座结实而美丽的吊桥将坐落在他们的上学路上,这也意味着,“踩着独木桥小心翼翼过河,遇上雨天还会狠狠摔上一跤”的日子将成为过去式。
图为昭觉县树坪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走在新建成的子归吊桥上。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结实的钢筋,鲜红色的钢板,桥下湍急而流的河水。这座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吊桥,全长72米,在背后葱绿的高山映衬下,鲜红得就像五月间盛开的索玛花。
这朵“索玛花”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子归桥。不久之后,天蒙蒙亮的时候,就会有成群结队的孩子背着小书包踩过桥板,走向山那头的学校,走向那萦绕着朗朗读书声的日子。
这座鲜红的吊桥仍然会默默地伫立在山间,用一日日的承载讲述昭觉孩子和他们的川大“老师”的故事。
“我们再也不用绕路山顶上学了。”
天亮了,十多位昭觉县树坪乡中心小学的孩子们起了一个大早,和老师们一起沿着公路走到了平日上学必经的大山面前。
经过施工团队三个月的奋战,今天,经过验收的吊桥正式进行通行,孩子们终于能够踏上吊桥,走上一条稳稳当当的上学路。
五年级的沙马阿依满脸都写着兴奋,红扑扑的脸颊上满是阳光的温暖,对她来说,从明天开始,她们再也不用天不亮就早起,更不用因为脚下湿滑摇晃的独木桥而提心吊胆。
“原先人们为了渡河嘛,就是捡些木头,上面放些石头,大人勉勉强强还能通过,娃娃们是真的不敢走。后来一场洪水,独木桥就被冲断了。”腾地村的村民说。
正因如此,绕路就成了孩子们无奈的选择,“山上的路也不好走,弯弯曲曲的,我们都曾经摔过跤。”除了危险,绕路山顶也意味着他们得花上两个钟头才能走到学校,“现在只需要半个小时我们就可以到学校了。”
“如果这里有一个村子,我一定要给孩子们建一座桥。”
“子归桥”的诞生与四川大学2018级研究生张佳奇密切相关。对张佳奇来说,这座桥的故事并不复杂,一次爬山的“遭遇”造就了这个美丽的巧合。一年前,张佳奇和川大支教老师相约周末爬山,下山时,张佳奇和同学们“傻眼”了,两座山之间的独木桥不见了,眼前只有湍急的河流。
幸运的是,绕行了将近一个小时的山路后,他们终于找到了一座吊桥得以渡河。巧合的是,他们渡河的那座桥正是四川大学第15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曹礼勇捐建的。这次经历让张佳奇在心里做出了一个决定:如果这里有一个村子,一定要给孩子们建一座桥。
“他们的承诺,不仅仅是一座桥。”
现在,看着带着一身红装挺拔而立的吊桥,张佳奇的心情写满了复杂:“算是兑现了我们的承诺,但还想为孩子们做更多。”
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在安兴希望小学新建教学楼奠基仪式上合影。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就在建子归桥的同时,张佳奇和四川大学的同学们一起努力,他们联系了爱心企业家,历经五个月的努力,终于敲定了为昭觉县则普乡哈洛伍基点校建新教学楼的方案和资金来源。
这个十月,张佳奇特地请了假,和几位同学一起回到了昭觉,他说自己还想再亲眼看看孩子们。
安兴希望小学奠基仪式结束后,孩子们争着和张老师合影,咔嚓一声快门,记录下的是一张张笑脸,却承载着四川大学对昭觉县孩子们的爱。
“孩子们的乐观是生活给他们的试金石,我们也想做他们生活中的一块璞玉。”
孩子们和川大“老师”们的故事一直在上演。
作为19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张佳奇的服务期已满,接过交接棒的是另外7位研究生,他们是四川大学第20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在支教团成员的记忆里,团队和孩子们有很多故事,拉尔三姐妹就是其中的一个。
拉尔三姐妹都是孤儿,也是支教团资助的学生。一次家访,走进她们家门的那一幕,让团队“至今难忘”。三姐妹挤在不到十平方米的房间里,除了一张一米二宽的睡觉床外,屋内还塞着一把凳子和一张放着炒锅、电磁炉的桌子。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们真的无法想象。”
家访结束后,三姐妹的生活成了团队的“心病”,每逢周末或者课余,他们总会买上一些生活必需品送过去。让他们欣慰的是,在经过多方联系后,一位爱心人愿意捐资给孩子们订做一张宽敞舒适的上下床,结束了他们“轮流睡床底”的生活。
对支教团成员们来说,还有许多孩子需要得到帮助。研支团成员说:“就拿现在来说,孩子们还缺一些过冬的物资。”
在昭觉县开展支教服务的四川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合影。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不过,他们也有着信心和坦然。“我们走后会有新一届的川大研支团成员,孩子们不会缺少老师,总有人接替我们来守护他们。”正如他们所说,从桥到教学楼,再到日复一日的陪伴,一届届川大的哥哥姐姐们总是如期而至,带给孩子们新的知识和暖暖地关爱。
一位支教团成员曾在随笔里写下这么一句话:“孩子们的乐观是生活赋予他们的试金石,而我们也在努力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块璞玉。”
时间飞快,张佳奇很快就踏上了返程,但他没有太多不舍,他知道自己总会时常回来看看,而川大老师和孩子们的故事,会一直继续下去。(四川大学官方微博记者张诗萌、四川大学研究生支教团集体撰稿)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