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19 14:44: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转眼来到昭觉支教已经了一个学期,回望这几个月的支教生活,感触良多,其中最大的收获是通过这段时间的历练和思考,让我对支教的意义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它让我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努力方向。
初到昭觉:从忐忑到欣喜
图为四川大凉山自治州昭觉县街头夜景。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还记得第一次前往支教地的途中,我的心情除了期待,更多的是紧张和忐忑。坐着大巴车穿梭在千回百转的盘山公路上,我完全无暇顾及车窗外的山山水水,心里一直想象着这个我即将工作一年的国家级贫困县、毒品和艾滋病重灾区到底会是什么样子,真如之前了解到的那样贫穷落后、破败不堪吗?怀揣着这份忐忑和不安我来到了昭觉县。进到县城我感到有些意外,县城虽然不大,公共设施也比较简陋和陈旧,但远比我想象中的要繁华许多。放下行李,我在昭觉县城逛了逛,道路两边还有着不少的饭店、超市和小商店,我逐渐放下忐忑的心情,长舒了一口气,心中不禁为国家这些年在贫困地区的建设和发展中取得的成效感到欣喜。
深入大山:内心的触动
图为昭觉县一所乡村小学的教学楼。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这份欣喜一直延续到我们第一次下乡为乡村小学的孩子们发放暖冬物资和学习用品。那天我们一早就从县城出发。坐在车上,路的一边是山,另一边则是高高的崖壁或是湍急的小河。车子翻山越岭,穿越一片片大雾。我们一路随着车身的摆动晃了两个多小时终于路边房子开始多了起来,最后车在路边两栋围着水泥墙的破旧的两层小楼前停了下来,这就是我们那天发放物资的学校。毫不夸张地说,这是我见过最小的一所小学。走进学校锈迹斑斑的大门,两栋破旧的楼房相对而立,一眼看去,整个学校一览无余。两栋楼,一栋用来教学,另一栋作学生和教师的宿舍。楼的外墙印刷着一排字,因为油漆脱落,除了教育二字其他的都已看不清楚。在两栋楼的中间有一片不到两块篮球场大小的水泥空地,那就是这所学校两百多个孩子平时活动的操场。
如果不是亲眼看到,我简直无法相信这么小小的一栋教学楼里可以装下这么多孩子,这么破旧的一栋小楼竟也承载着这么多孩子的求学梦。而走近这些孩子们则更是让我感到心痛。我们当时去发放物资时已是9月底,那时山里的气温只有十度左右。当时我们都穿着棉外套,而学校还有不少的孩子穿着单薄的一件衣服,他们有的得了感冒,鼻子下面挂着一条长长的鼻涕。看着孩子们一双双水灵而纯真的大眼睛,之前县城带给我的那份欣喜顿时烟消雾散,我的鼻头有些发酸。我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这些大山深处的孩子们!
对现状的无力感引发的思考
图为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为昭觉县孩子发放过冬衣物。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那天回到县城后,我们支教团的老师们都开始利用课余时间不断联系社会爱心人士来帮助这些孩子们,给他们捐助过冬的衣物和学习用品。在之后一两个月的时间里,我们捐助了近15所学校。但通过了解,我们发现这只是昭觉县范围内很少的一部分学校,还有很多我们没来得及去的学校条件与之都差不多,甚至还有条件更差的。
面对数量众多的孩子们,我们心中充满了无力感,需要得到帮助的人太多太多,而我们能贡献出的力量又太小太小。我们开始思考这一年的支教工作,我们究竟能够做些什么,又该怎么去做,才能用这一年的支教时间给大凉山的孩子们带去更多的帮助呢?
明确方向,砥砺前行
这些问题困扰了我很久,也让我一度开始怀疑自己。尽管如此,我们并未停下脚步,一直在利用课余时间联系更多的学校来帮助孩子们。一个阴雨的早晨,我们来到了特口甲谷乡中心学校为孩子们发放物资。刚发放完物资,学校一个二十来岁的女老师向我们跑了过来。站定后,她兴奋地说道:“老师们好,我也是你们的学生!”当时我一下楞住了,心里一头雾水。看到我们满脸的疑惑,这位老师连忙跟我们解释。原来,几年前,她曾是我们川大研支团一位老师班上的学生,后来通过努力,她考上了西昌的一所师范院校,并在去年毕业后选择回到大凉山在这所乡村小学当老师。话毕,这位老师脸上露出了开心而自豪的微笑。
听完她的故事,我心中流过一道暖流,也对这位老师肃然起敬!要知道昭觉县的乡村孩子要考上外面的大学有多不容易,这其中付出的辛酸和苦累绝非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所能比的。这里每年也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能考上大学,而在大学毕业后能选择回到乡村工作的更是少之又少。
“因为我考上大学走出大凉山,了解了大山外面的生活后才真正体会到山里和城市生活的不同。大学的生活让我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只有多学知识才能真正地摆脱贫穷,才能改变大凉山的命运,所以我决定像当初来教过我的那位支教老师一样选择回到昭觉特口甲谷村做一名老师,用我的经验来帮助家乡的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知识,改变命运。”当我向她了解选择回到村小当老师的缘由时,这位老师的回答简单而果敢!
四川大学研支团成员与穿上新棉衣的昭觉县孩子合影。四川大学研支团 供图
这一席话让我茅塞顿开。大凉山地区的贫困是在当地的地理和历史文化等因素日积月累地影响下而造成的,我们固然不可能在支教的这一年里帮助当地孩子们彻底解决贫困的问题,但我们教给孩子们的知识却可以帮助他们真正走上摆脱贫困的道路!正如有句老话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没有人可以单靠一己之力帮助这些孩子们真正地走出大山,要摆脱贫困,还得靠孩子们自己的力量。身处大凉山的彝族同胞们只有用知识让他们不断地强大起来,才能让美丽的大凉山早日脱掉贫困的帽子,真正强起来、富起来!而作为支教老师的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利用好这一年的支教时光,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理想的种子,并教会他们如何用知识去浇灌它,让孩子们和这颗理想的种子一起茁壮成长,早日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去建设一个更加美丽的大凉山!我想这就是我们这一年支教工作最重要的意义所在!
一年的支教时间已经所剩不多,既然明确了努力的方向接下来就应该抓紧时间,砥砺前行,去实践这一份理想。在接下来的支教工作中我定会不忘初心,牢记自己的使命,担当起一名支教老师应有的责任,用心给孩子们上好每一堂课,助他们茁壮成长。我想这就是四川大学研支团为大凉山的建设和祖国的发展奉献自己青春力量的最好方式!
(作者,虢鼎锡,四川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服务于昭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