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10 13:1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小时候
节日是饭桌上的幸福
是爸妈筷子夹来的关爱
长大后
节日是求学路上的企盼
是同学短信送来的祝福
离别后
节日是雪域高原上的思念
是远山父母捎来的问候
2014年7月,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了西藏支教。踏上这片神圣的土地,我便被这里的文化和景色迷住了,从向往到离不开,西藏就像一杯让人愈喝愈爱的青稞酒,迷住了魂,留住了心。难忘的望果节、难忘的雅砻文化节、难忘的雪顿节、难忘的藏历新年......西藏的味道就这样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说到节日,我们想到最多的或许就是团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心灵的寄托,更是深深的乡愁。还记得2014年7月20日,那个没有团聚,只有泪水的火把节。大街小巷、田间地头,窜动着火把的狂欢,欢快的歌舞、摇曳的稻香,紧紧拉住了我进藏的泪腺。挥手道别离,两泪默前行。离开云南后,过节成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记忆。
2014年8月25日,在我进藏的第31天,拉萨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雪顿节。面对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节日,我充满了期待。于是24日便赶到拉萨,等待着雪顿节的到来。
“雪顿节”起源于公元11世纪中叶,最早是一种宗教活动,是老百姓以酸奶对寺院长净、夏安居之后解禁僧人的敬奉。“雪”在藏语中是“酸奶”的意思,“顿”是“宴”的意思,故雪顿节便是“吃酸奶”的节日。到17世纪下半叶,“雪顿节”逐渐演变为以展佛和藏戏汇演为主、宗教与文娱相结合的节日,因此“雪顿节”又被称为“藏戏节”和“晒佛节”。从1994年由拉萨市人民政府主办以来,如今的雪顿节已经发展演变为集文艺汇演、体育竞技、旅游休闲、商贸洽谈为一体的,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国内外知名节庆活动。
雪顿节的前一天,拉萨的街道格外热闹,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前,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中外游客。围着布达拉宫转上一圈,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儿,一圈下来,我已成了一个汗涔涔的水人。回到客栈,在前台的休息室里,几个内地游客正在询问前往哲蚌寺看佛的路线。因为太累,听了一会儿我便上楼睡觉了。
25日凌晨4点多钟,客栈里一片嘈杂,我也在沸腾的声音里起了床。天空还是一片漆黑,来到布达拉宫前,苍黄的路灯下,前往哲蚌寺觐佛的人流占领了街道,为了能在6点之前到达哲蚌寺,觅个看佛的好位置,个子瘦弱的我沿着人流空隙使劲往前走,生怕落在后面,错过隆重的晒佛仪式。
5点多钟,我们抵达哲蚌寺,天还微黑,但此时的根培乌孜山下,已经人山人海了。我们席地而坐,静静等待在展佛崖下。
7点多钟,桑烟袅袅升起,在响彻山谷的法号声中,几百名身披绛红色毡氇的僧人两个人一排,在仪仗僧队和寺内大喇嘛的引领下,抬着卷成捆的绸缎佛像,从哲蚌寺措钦大殿缓缓走出,远远望去,好像一条红色的巨龙。当长龙经过身旁的时候,人们纷纷涌向前去,和僧人们一同抬着佛像小心翼翼的向根培乌孜山前行。
佛像抬上展佛崖时,四个戴着黄色芭蕉帽的僧人登上山崖,举起长长的号角,在嘹亮的法号声和诵经声中,佛像徐徐放落,聚在一旁的群众竞相取出揣在怀里的洁白哈达抛向佛祖,“唵嘛呢叭咪吽”,人们开始念经祈祷,整个山谷笼罩在一片喃喃的经声中。站在大佛前,人如蝼蚁,只可以看到大佛的局部,让人十分震撼。
看完展佛,另一项雪顿节上不容错过的活动就是听藏戏。我听不懂藏语,但我喜欢这样欢快而热闹的场面。演员们带着可爱的面具,穿着艳丽的戏服,在暗黄的土地上萦绕,在蔚蓝的天空中盘旋,在人们火红的心里翩翩起舞。表演者自得其乐,观赏者乐此不疲。大家围坐在一起,吃着酸奶,听着藏戏,捻着佛珠,整个罗布林卡都沉浸在沸腾的欢乐声中。
翻开日历,一眨眼又迎来2016年雪顿节。每次来到拉萨,经过罗布林卡,看到前往哲蚌寺的棕色路标,我都会想起2014年的雪顿节,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心灵的震撼,更是对一个地方情有独钟的热爱!它是一种味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枝绽放民族魅力的雪莲。(张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