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5-05 16:0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从2015年7月离开汉中市洋县马畅镇中心小学至今已经过去两年的时光,生活看似与支教渐行渐远,但支教时的点点滴滴,仍时常浮现在我眼前。回想这将近一年的支教历程,我承载了太多太多:有母校对我们的期望,有家人亲友的关心,有当地学校领导同事的帮助,有支教团成员相互之间的鼓励,还有学生们充满信任与期盼的眼神。总之,这一年的支教时光,我在困惑中收获着,在行动中感动着。支教这一年里,感动无处不在。
一名支教志愿者,幸福莫过于被需要、被感动。在支教的这一年中,这种幸福是如此的真切。我想,这是对付出最美好、最慷慨的回馈。
因为,感动是一切意义的源头。
2013年9月,我作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那就是走进西部。时至今日,脑海里仍深刻的记得那天那个普普通通的中午。“现向全校本科毕业生中公开招募青年志愿者,参加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到中西部地区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支教,当看到这个字眼,我一股脑的爬起来,不知从哪里来的坚定,对自己说,我要报名参加。
通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团委的层层选拔,经过笔试、面试、考核,审查等诸多环节,我和其他四名同学光荣入选为共青团中央西部计划项目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二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成为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的一名志愿者。人生最有意义的事情就莫过于用自己的生命去点亮更多的生命。趁着年轻,身体力行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让自己的人生有值得回忆的片段。最重要的是,凭借一颗充满热情的心,走进西部。
时值九月,阔别了长安城未消的暑气,穿过秦岭隧道的碧林鸟海,车,离开关中平原的八百里沃土,我,惴惴不安又满怀期盼。终于,到了。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周家羽在课堂上。周家羽 供图
在马场镇中心小学,我担任一年级三班的班主任和数学老师以及四年级的音乐老师。当我正式走上讲台,迎来了我的第一批学生,也就是那个时候,第一次有人称呼我为“周老师”。当一双双大眼睛齐刷刷地看着我的时候,我真有点不知所措。记着第一节课是一节数学课,我头天晚上认真研读了课本,写好了上课教案,自认为作为一个高等教育学府的大学生,对付这帮小学生,应该绰绰有余。但站在讲台上的那一刹那,当我看见孩子们那渴望求知的清澈眼神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我要做的还必须更多。这才是刚刚开始,所有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就都没了,剩下的只有责任感。在西部干渴的土地上,我愿做一瓢水。
每天从早到晚,我都在和一年级三班的孩子们打交道,班里的孩子们虽然调皮虽然也惹我生气,但带给我的仍旧是太多太多的感动。我们班共有50名学生,他们大多都在7岁左右,正是小孩子们最活泼好动得时候,而刚从幼儿园到小学,孩子们需要一段时间适应,因此在刚开学的时候,让孩子们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实在是让我费了不少功夫。孩子们上课不能安心听讲、吃饭的时候说话打闹、排队的时候嬉戏着实让我很多次感到无从下手,好在和我搭班的语文老师给予了我极大的帮助,她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给我讲了很多和小朋友们和家长们沟通的办法,并且帮助我一起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管理班级。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入学大概两个月以后,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我对这一岗位也越来越得心应手。并在本学期即将结束的时候,我和班里的孩子们之间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们习惯了在学校遇到问题都来找我帮助,而我在看到孩子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嬉戏打闹是开心的面孔也从心底里渗出一丝丝的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