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3 17:16:00 来源:新华网
17岁那年,在青海湟中县第一中学读高三的毛雯芝遇到了一位姐姐,来自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老师”。在她的悉心辅导下,毛雯芝考上了清华大学。
“他们的到来带给我一种信念。”毛雯芝说,在当地,许多人高中就退学了,能考上清华的相当少见,是他们鼓励我把目标定得更高一点。22岁这年,她主动申请成为支教团成员,回到母校任教,要把这个信念带给弟弟妹妹们。
从1998年响应团中央、教育部“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起,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相继在西藏、青海、湖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支教20年,先后共有322名志愿者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力量。其中,在青海湟中县第一中学连续服务12年,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连续服务11年……
这是一场时光接力。每位志愿者前往支教地服务的时间是一年,但这支队伍的力量却在20年间不断发扬。20年来,志愿者们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努力成为中西部贫困地区点燃希望的火种。
在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工作了10余年的教师许震宇是这段时光的“见证者”。10年来,曾经来过这所学校的60多名清华学子,他都印象深刻。
“2008年,我们一起创办了《西藏职业技术学院院报》;2009年,我们又创办建筑工程学院内刊《筑魂》,现在我们又有了微信公众号、原创品牌、公益行动……可以说,历届支教团成员用‘接力棒’的方式,帮我们塑造了一整套校园文化。”他说。
“在每一个志愿者身上都可以看到点点滴滴的付出和执着追求。”许震宇说,比如担任班主任的白浩浩等同学,利用寒假时间去拉孜、当雄等地进行家访。不仅离得远,有时候还需要骑摩托车翻山越岭。
湖南吉首市民族中学校长谢开旺说,学校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相当匮乏。清华大学支教团的成员承担了高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等课程的教学任务。他们虽然很年轻,但是虚心勤奋、严谨负责的品格在学生和老师当中影响很大。
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践行者,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教学工作之余,还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当地开展公益活动。
在青海湟中一中,清华大学图书馆帮助建立起了图书室,清华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和团委帮助成立了首支民乐队,清华校友“清泉”基金会确立了帮扶对象。
在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拉木堆村,支教团与西藏职业技术学校一起发起了“珠峰下的阳光浴室”项目。通过众筹的方式建设了一间太阳能公共浴室,为当地44户、200多口人提供洗热水澡的机会。
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扎根祖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行走中思考,在艰苦的环境中砥砺意志品质。
清华大学团委书记邴浩介绍,近年来志愿者回到学校后,每年有近70%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的工作。一些同学毕业后通过考村官、选调、报考公务员等方式回到西部,进入公共部门或重点行业。如第十三届支教团成员李博洋毕业后赴贵州选调,第十五届支教团成员普布多吉、次旺拉姆回到西藏回报家乡。
支教团辅导员孙凯丽介绍,每届支教团有约20名同学,不仅要经过严格的选拔,出发前还需在学校培训一年。随着志愿者团队不断壮大,越来越多优秀学子渴望成为其中的一员。
第十四届支教团成员王佳明毕业后前往四川绵阳工作。他说:“我来自西部农村,曾经是地震灾区的孩子,支教经历让我深刻感受到当代青年所肩负的历史责任,坚定了我回到西部、建设西部的决心。”
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张朝晖说,20年来,清华大学历届研究生支教团始终秉承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精神,在祖国中西部各地的讲台上挥洒汗水,传递理想,将志愿精神不断延续。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