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3 10:2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蜿蜒的山路在后视镜中慢慢消失,熟悉的校园又逐渐呈现在眼前。十余天的驻村日子飞快,还记得十几天前我带着疑惑又好奇的心情踏上驻村之路,而如今归途,我心中又生出了无限的感慨。作为一名志愿者,在教书育人之外,这片土地上需要我们、我们能做的事情其实还有很多很多。
驻村干部走在山间通往农户家的小路上。王源瀛 供图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脱贫攻坚”这个词汇,在当地听得很多,看的很多,但是如果要问到底如何脱贫?我也未必能置一词。但是在这次驻村后,对于扶贫,可以套用接受入户培训时当地一位工作者的话来说“扶贫无捷径,都是一户户走出来的”。为了汇聚力量提高效率,当地急需更多人力,于是我也成为了驻村扶贫工作队中的一员,参与到补短板排查专项行动中,对农户情况进行精准摸排。十余天的驻村,村间的路、村里的房、村中的人、村上的工作者都让我感触良多。
村间的路——踏入截然不同的天地
入户先走路。村间的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通往村落的路从较平缓的草坪中延伸出来,通往农户的路则是在陡峭的山坡上由人们常年行走踩出的鞋坑拼凑成一条路线。知道入户需要大量的行走,所以我特意穿上了运动轻便的鞋子。即便如此,十几户走下来,我还是远远地落在了当地工作者的后面。我的“上司”——村委会的大姐安慰我:“你们平时不走山路,一开始不习惯很正常的!”虽然如此,我还是陷入了惭愧之中,不由得加快步伐。“走山路一定要小心踩稳了,一摔跤就完了!”后面的老师这样说着,递给了我一支竹竿,路上的速度才渐渐快了起来。一路上,走过了或结着肥硕蚕豆或种着新鲜茶叶的田地,远远地望着山那边成片白花花的住房,远离了城镇的喧嚣,我才深刻地感受到了自己真的踏入了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村里的房——丈量肉眼可见的差距
图为驻村干部有些开胶但穿了又穿的胶鞋。王源瀛 供图
走进村里,走入农家。同一个村落,同一个公社不过几十家农户,我们却也在其中充分感受到了差距。有的新檐亮瓦,有的却蛛网遍布,有的层层砌合,有的却楼体倾斜,有的是水泥地面干净整洁,有的却还是泥土地面烟尘阵阵……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这些房屋略陈旧甚至是被判定为危房的家庭,大多在经济收入上还比较低,又或是家中有残疾人、病人、上学的孩子等等情况。这些因病致贫、因学致贫的家庭与其他的家庭在生活环境上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对比,那放眼更广阔的空间里,与在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又有着怎样的差距呢?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贫富差距的问题似乎每年总会被热议,但是对于这个现象的理解,从未如此的直观。什么是贫富差距?这里我们不去想那些学术的定义与概念,驻村的路上,我所看到的是,有人还在人畜未分离、地板未硬化、墙体未粉白的房子中生活,这就是差距。
村里的人——感受热情知足的态度
走入农家,走近农户。虽然对于方言已经有了一定的熟悉,但是在村里,面对一些岁数较大的村民时,我的“听力”依旧吃力。尽管如此,我也依旧能够感受到来自村民们的热情。嬢嬢们头戴斗笠,用略黑粗糙但又温暖的手递上了一碗梨,说是在集上买来又自家泡来的。调查结束我们离开之际,嬢嬢硬是拿着袋子将梨子给我们装走了,自己一口也没舍得吃。叔叔们拎起暖壶,拿出自家产的为数不多的茶业,泡上一杯茶水,递到我们面前。这样的“宠爱”,让我们感动,更让我们倍感责任之重,走起户来也更加卖力。在交流中,除了热情,很容易感受到的就是人们的知足。也许是因为对生活空间的熟悉,人们对于身边每一点的细微改变都能够时时洞察。“老张家今年盖新房子了”“今年村上又修了新路”……这些或许在快节奏城市人眼中微不足道的变化,却值得村民们津津乐道并为之喜悦、满足。人们的生活虽然淳朴而略显单调,但是对未来的生活,他们依然充满信心与期待,这种态度令我羡慕不已。
村上的工作者——学习顽强细致的作风
图为村民嬢嬢给驻村干部递上自家的泡梨。王源瀛 供图
“累么?”好累啊,但是望着同行村委会大姐热切的眼,“还好,还可以继续走。”“好嘞!那咱们再多走几户!”看着大姐潇洒的背影,感觉她好像有一辈子都用不完的好精力。后来,当我们更加熟悉的时候,我好奇地问她“你不累吗?一天走了好几十户,还都是山路。”大姐了然地冲我笑了笑:“走习惯了就好了!这都是慢慢走出来的。”这是一个基层工作者的顽强,所谓的好精力,是日复一日的扎实行走所锻炼与积累出来的。就好像仙人掌为了在沙漠中生存而长出了许多刺,为了在山区里更好地工作,行走已经成为了这里工作者的本能,是必须适应的。同时,顽强之外,还有细致。“姐,这家的户主是?”“于桂琴。”“于桂琴?刚刚好像录入过了吧……”“刚刚的是于美芹”……“禹涛、于佳美”“哪个于?是禹?还是于?”……“张陈礼、张陈海、张成浩、张成林……”“张Cheng?Chen?这是四兄弟吗?”同一个村里,相似的名字、亲戚关系,这些已经让我开始混乱了起来,不过大姐始终是细致谨慎,反复查校,最终我们的信息表也是万无一失。村委会的各位工作者们,她们或许在学历或者是学校接受知识学习方面并没有多么突出,但是她们却在承担着联系基层村民这个重要的任务。正是这份顽强与细致,帮助她们圆满的完成任务,让我着实钦佩。
驻村于我,是十余天的刻骨铭心,驻村于当地工作者们却是一年365天的日常。蜿蜒驻村路,反反复复地走下来,再多的感受汇成一句话便是“扶贫无捷径”。正是工作者们用踏实的脚步连出一条条有温度的线,将这一户户人家、一座座村落串联起来,将精准扶贫绝不落下一人一户践行到底。也正是这样的精神,感染着更多的人们投入到扶贫大军之中,帮助更多的人们向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进发!(东北大学研支团云南队队长 王源瀛)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