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09 09:13: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图为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团长成员孙华欣。孙华欣 供图
看了一眼日期,粗略算了一下再有100多天就要离开这里了。这里是祖国的西南边陲,是我所支教的学校——林芝市第一中学。九个月前,追随着“钟楼少年多壮志,也学红烛照深山”的青春誓言,满怀着“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的豪言壮语,坐上Z264次列车,驶向雪域高原。我贪婪地领略窗外的风景:湛蓝的天空,无垠的冰川,成群的牦牛,无边的草原……
这里的孩子
开学初的校园陌生又熟悉,所有高一新生像被赶鸭子一样带到田径场进行列队、稍息、立正、齐步、跑步,嘹亮的号子声渐渐成为生活的小确幸。终于,等到了他们。我模仿着记忆中高中老师的模样,严肃认真、不苟言笑。第一堂课我让每位同学起立介绍自己,却不知更大的困难还在等着我。“扎西顿珠、罗布顿珠、扎西罗布、扎西次仁、次仁罗布……”果不其然,我用了几个月才记住4个班学生的名字。
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孙华欣与学生们合影。孙华欣 供图
在这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孩子们成长成才的机会稀少。教育是孩子们成才的唯一出路。受益于国家援藏政策,这里的学校得到了广东省教育资源的大力帮扶,宽敞明亮的教室不亚于内地,支教初衷始于扶贫,而今更多的应该是对学生精神上的引导帮扶,鼓励他们求学求知,励志笃行。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深知三尺讲台是支教老师的本职工作。开学伊始,我只能拿出大量时间备课、磨课、教研,努力从一个小白老师成长为自己希冀的模样,一位可以为学生们传业授道解惑的合格老师。
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孙华欣在课堂上。孙华欣 供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在相互靠近,我会提前几分钟到班里和他们聊天,讲述自己的生活和故事;他们也会悄悄在我办公桌上或课本中放些小惊喜,与我分享生活的困扰与喜悦。潜移默化中,大部分学生对于学习的态度有了很大改观,看到他们开始默默地思考未来的方向、树立自己的目标、摸索学习的方法,他们的点滴进步,是对我的最大肯定。
我不确定能为他们带来多大的改变,但始终坚信一步一步来,孩子们的成绩一定会越来越好、未来一定会更加清晰,毕竟他们可能是我今生唯一的学生。站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我只希望在林芝的日子能过的更慢一些,再慢一些。
这里的工作
“宿舍-办公室-教室-食堂”没有成为生活的四点一线,支教老师应当成长为社会资源和西部地区的桥梁,尽己所能助推动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构思公益项目、整合社会资源、匹配所需人群,这也成为我工作的第二中心。
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孙华欣在米林县里龙乡小学参加热水器捐赠活动。孙华欣 供图
立足支教学校,调研周边乡镇。一次又一次的奔走调研,只为追随雪中送炭的公益初心。当我站在泥石流过后的废墟面前,听着几个孩子描述房子曾经的位置和样子,又看到了他们现在的居所:四面透风的老式平房。一切都没有了,一切都是临时的!就在一刹那,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在过着我们无法想象的生活。我蹲下身告诉孩子:“放心,衣服会有的,家会有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在一年有限的时间里,我和队员们腾出时间尽可能去周边乡镇走访、调研。没有经验去请教前辈,没有资源去寻找资源。一年很短,短得让我没有时间去帮助更多的人;一年很长,长得足以使我和这里结下无法割舍的情结。
这方净土
这里的风景不同于以往:耸立天际的雪山冰川、广袤无垠的辽阔草原、清澈透明的神秘圣湖,简单朴素又独一无二。人们以最微薄的物欲、最简单的生活为社会勾勒出难以企及的灵魂高度。
图为美丽的南迦巴瓦峰。孙华欣 供图
各处悬挂随风飘扬的五彩经幡,千里无畏一步一叩的虔诚信徒,敬畏自然敬畏生命的饮食文化。我尝试通过与身边藏族同事聊天,再次观看《冈仁波齐》,作为一个“他者”去思考理解、去努力融入这方美丽的净土。
这里的家
广州培训、拉萨集训、林芝学习,有七位战友与我并肩作战,将共同完成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工作中的默契配合、生活上的彼此关心。从未后悔做出支教的选择,在压力大、任务重、时间紧的工作面前,加班加点开会讨论、分工协作同步执行、集思广益总结反思,如此往复已经成为了林芝分队的工作常态。
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队员为孙华欣庆生。孙华欣 供图
回望即将结束的支教工作,一路走来得到太多的关心、支持和鼓励,促使我们不断成长壮大。感谢战友们让我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感谢经历让林芝成为我们的第二故乡。
作者简介:孙华欣,男,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日照人。本科毕业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研究生将就读于中山大学法学院。目前担任中山大学第十九届研究生支教团团长,服务于西藏林芝市第一中学,担任高一年级物理老师和学校办公室干事。支教至今,带领团队整合社会资源逾150万元,惠及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福利院儿童、养老院老人等社会群体逾13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