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农大支教团:乌蒙山深处的半载青春梦

 

2016-01-04 09:42: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华中农业大学本禹志愿服务队第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成立于2014年10月,共15人,其中服务贵州省毕节市百里杜鹃管理区大水乡箐山村本禹希望小学(箐山小学)志愿者共3人,分别是刘大鹏、邓彦宇、陈丽。2015年8月至2016年1月,我们本禹希望小学小分队在学校团委、共青团贵州省委青年志愿者指导中心、百里杜鹃管理区团工委、大水乡党委、政府等职能部门的领导和老师的亲切指导、关怀下,顺利、圆满完成半年志愿支教服务工作。

  半年的时间,不短也不长,但对于我们其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心中时刻牢记着总书记的嘱托——“与祖国同行,为人民奉献”,行走在贵州毕节的乌蒙山腹地,每一天带给我们的都是不一样的体会。怀着开拓思想,脚踏实地的工作理念,我们在完成好教学本职工作的前提下,以支教服务地学校为支点,围绕学校、学生,重点关注留守、困境儿童,开展了一系列深入学生家庭、惠及各类弱势人群的志愿服务活动。

  教育教学、育人为本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支教团最根本的任务。我们所服务学校面临师资不足、学生多的困境,因此支教团成员教学任务繁重。本禹希望小学的支教团成员承担全校的英语教学且均担任中高年级(四至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教学任务重,作为新老师又经验不足,我们就定期举行教学研讨会,讨论大家在教学上遇到的问题,集中讨论,集思广益;同时积极和有经验的老师交流学习,利用一切时间上网查阅教学资料,按照白天上课,晚上备课,周末研讨的工作思路开展教学工作。在具体教学上,我们的原则是“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一个孩子都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只要有爱心和耐心,我们都能发现孩子们身上潜藏的光芒。针对孩子们在学习上的问题,我们采取对症下药、逐一击破的策略。遵从养成教育的原则,让孩子从小培养好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经过我们支教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在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的每一次考评中,支教团成员所带班级成绩稳中有升,进步明显。

  为了使孩子们在学习上得到最好的帮助,我们自到达服务地开始就不断深入开展家访活动,深入到田间地头,学生家中,深入了解学生的最迫切需求,将关心关爱落到实处。

  在充分保证第一课堂顺利开展的前提下,我们积极拓展第二课堂教学,注重孩子们能力的全面培养。经过将近两个月的设备更新与维修,2015年10月下旬,在线支教项目在本禹希望小学正式恢复启动,通过远程教学和学校之间的互通交流等教学模式的开展,大大丰富了山区孩子的课余生活,开阔学生视野,达到信息的互通有无,真正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平等化。

  同时,为拓展山区小学生的阅读面,提高山区小学生阅读能力,更新山区小学生的知识积累,我们进一步规范了“爱心书屋”的借阅条例、并广泛地利用社会资源丰富“爱心书屋”的图书资源。

  除了最基本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支教老师的努力下,本禹希望小学的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生课余活动方面也有了非常大的改善。我们重组少先队、组建学生护校队、建立校园广播站、普及校园广播体操以及组织各式各样的少先队活动,受到了学生、当地老师以及家长的广泛好评。

  关爱留守、树人为本

  留守儿童一直是农村儿童中间存在的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群体,因为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采用隔代监护或者是同龄监护的方法,让不少的学生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结合本禹希望小学留守儿童的实际现状,协助学校建立了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家访、结对帮扶并每个月开展了关爱留守儿童的主题活动,“暖心中秋”“心理咨询培训”“给博士哥哥姐姐的一封信”“新年心愿卡”等活动,不仅给留守儿童送去了温暖,同时拓展了他们的身心视野,使他们更加乐观开朗。

  引资助学、点亮希望

  为了更加有针对性的关心关注贫困学子的生活学习,我们积极为山区孩子寻求外界爱心资助,通过走访调查走访学校贫困学生家庭,建立学生家庭情况档案,并依托贵州省阳光志愿服务平台,同时积极发动身边有爱心、有能力的爱心人士,截至2015年12月底,我们已经为本禹希望小学一、三、五、六这四个年级的七个学生联系到“一对一”的爱心资助。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