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研支团家访:走进大山,走进孩子

 

2018-01-15 14:3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15日电(记者李川 通讯员周东来 孙伟容)为了进一步了解当地孩子的生活情况,更好地开展扶贫支教工作,1月12日,南京理工大学第十九届研支团四川队队员对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沙坪镇六丰小学和郭凡小学的部分同学进了首次家访。

  六丰小学的两名支教队员家访的地点是距离六丰小学7公里的茶场三组。茶场以前是一所劳改场,劳改场搬迁后,美姑县等地的彝族同胞搬迁到这里,形成了一个彝族聚居区。支教队员首先到访的是四年级阿妞(化名)的家,和许多居住在茶场的彝族同胞一样,姐弟俩的家就在劳改场的旧房子里。房内只有一个小小的气窗,光线昏暗,房间里除了两张破旧的小床几乎没有其他家具,这一情景让支教队员们感到触目惊心。简单地询问之后,志愿者了解到,阿妞(化名)家共有六口人,她是家中长姐,有三个弟弟妹妹,父亲长年在外打工,工资只能维持一家人基本生活。志愿者鼓励孩子们要努力学习,战胜贫困的现状,也与阿妞(化名)的母亲进行了沟通,希望她能鼓励和支持阿妞(化名)继续学习。作为支教团志愿者,只要她们有需要,无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他们都会最大程度地为她们提供帮助。

  离开阿妞(化名)的家,研支团成员又陆续拜访了5位同学。学生看到志愿者的到来,都非常热情地给志愿者带路。这五位同学同样住在茶场的老房子里,墙上嵌着的黑板昭示着这里过去是一所学校的事实,厨房非常简陋,基本上只有一个火堆和一口大锅。还有一位同学家中的屋顶的木板已经基本腐烂。与恶劣的居住环境截然不同的是各个家长和孩子的热情,许多家长不会说普通话,就通过孩子翻译来表达自己的欢迎。看到老师的到来,孩子的脸上更是浮现出欣喜的笑容。

  郭凡小学的两名支教队员的家访地点是距离学校15公里的雪山村和距离学校6公里的郭凡村四组。他们首先到达了三年级的熊宜(化名)家,熊宜(化名)家有六口人,家中除了爸妈和爷爷之外,还有一个姐姐在县城读初中,一个妹妹读二年级。熊宜(化名)家在的地方海拔高,人烟稀少。爷爷身体不好不能做重活,妈妈有慢性疾病需要常年吃药,家庭收入仅靠所养的各类家禽补贴,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是熊宜(化名)和妹妹的学习成绩,现在两姐妹是郭凡小学两个年级的第一名。

  离开熊宜(化名)家之后,两名志愿者来到了郭凡小学学生中家境最贫寒的一家。甘西(化名)父亲因病去世,单亲妈妈独自带着四个女儿生活,一家人居住在木屋中,四个女儿均在郭凡小学读书,妈妈只能留在家中做家务,家里没有任何收入,只能靠政府补贴生活。志愿者为她们送上爱心人士的爱心款,在传递爱心的同时希望能缓解她们家的生活压力。最后志愿者前往位于郭凡村四组的留香(化名)家和李帅(化名)家。留香(化名)的父亲也是因病去世,妈妈带着五个女儿生活,两个姐姐在县城读初中,两个妹妹还未上学。李帅(化名)的爷爷独自带着两个孙子生活,父亲同样因病去世,母亲带着小女儿生活在外婆家。

  今天家访的学生正是峨边彝族自治县乡村小学孩子的缩影。这些孩子来自大山,纯真朴实,他们渴望被了解,渴望被理解,渴望奔向更大的世界。南京理工大学研支团成立了“一对一帮扶”计划,研支团队员为这些学生联系了社会爱心人士,每个月爱心人士会给予自己的帮扶对象一定的学习生活补贴。队员们和爱心人士们希望每一名孩子都能健康成长,专心学习,将来成长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