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4 14:2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从红岩寺归来已经三天了,但回想起当天的细节,心中依旧泛起暖意。
红岩寺,并不是一座寺庙,它全称为红岩寺教学点。红岩寺教学点的前身是红岩寺中心学校,成立于1992年,校名几经更改。1995年,学校因为没有固定且安全的校舍,被纳入“希望工程”项目,选址堰塘村组(现校址所在地),当年秋季开始征地。1996年春,当地动员红岩寺辖区4个村的村民义务平整场地,秋季动工兴建。1997年9月新校舍投入使用,校名为“希望小学”,招收红岩寺辖区村四至六年级的学生,负责4个村初级小学的教学工作,常年在校学生120人左右。
图为红岩寺教学点全貌。卢忠昌 供图
2005年秋季,希望小学六年级并入后坪小学,2007年秋季五年级并入后坪小学,希望小学更名为红岩寺小学,规模变小成为教学点。红岩寺教学点现有12个学生,一年级2人、二年级3人编一个复式班,三年级7人编一个单班。学校现有3个老师(3个老师最小51,最大55,步入老龄),1个炊事员。
与想象中不同的是,红岩寺教学点不仅没有像以往电视中宣传的那样,校舍破烂、墙皮脱落,反而是窗明几净,配套有浴室、冲水厕所、食堂、宿舍,教室更是拥有多媒体等现代化设备。
红岩寺的“小精灵”
未到红岩寺,便听到校园门内传出阵阵清脆的童声,志愿者不禁跟着哼唱起来“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是一群喜欢趴在栏杆上观察陌生人的孩子们,面对举起的摄像机,也会摆出剪刀手的姿势。童年,从来都不缺好奇心与满足感。
图为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成员指导孩子们投出人生中第一个蓝球。卢忠昌 供图
志愿者大哥哥带来了篮球,一个胆大的男孩子走到志愿者面前:“老师,我想玩,你可以教我吗?”男孩跟着大哥哥一起运球,小小的手掌拍出的球却十分有力。在大哥哥的指导下,男孩抛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颗球,所有人期待着球可以命中。
校园里紫薇树枝肆意生长,阻挡走道,月季也需要整枝。李校长就在课间、放学后在紫薇树下,月季旁或挥动剪刀,或拉动锯条,修枝整形。孩子们看到李校长把好好的树枝剪掉很是心痛。问他:“李老师,树长的好好的,你怎么把它锯了呀?”李校长解释说,这就像人的头发长长了,把长发理一理才好看。孩子们挠挠头说:“我们回家也要把头发剪短,好看。”
红岩寺的“当家人”
步入红岩寺,遇到的第一个人便是红岩寺教学点的负责人李校长。李校长的工作是从去年秋季的维修开始的。教学点两个教室门锁是坏的,门关不住,学校地处高山,秋季多风,风一吹,门就随风开关;图书室(兼体育器材保管室)的锁是坏的,学生自由出入,把图书和体育器材搞的凌乱不堪;一年级教室旁保管室的锁也是坏的,学前班的一个智力缺陷的学生在里面大小便。
修门锁,刻不容缓。
图为学生们在食堂吃午餐。朱太龙 供图
李校长和同在教学点的詹老师说起修门锁的事儿,詹老师说:“以前学校找过一个木工师傅修一把锁,修了半天付100元工钱。师傅嫌钱少,骂管事儿的老师不识数。”李校长担心挨骂,决定自己动手修理,他利用早上起床后、课间、放学的时间先后共修理9把门锁,为学校节省1000余元。
学校食堂小,学生交的生活费少,既保证学生就餐种类丰富,吃的有营养,还要不亏损,不是一件易事,必须巧妙安排。教学点的食堂主食供应有米饭、面条、水饺、馒头、蛋炒饭。副食午餐按营养餐要求两荤两素,早餐、晚餐保证有一荤菜。去年教育局到红岩寺教学点检查工作,看见炊事员正在包饺子,很感兴趣地拍了照片。学生也说,要想吃好吃的就上学去。学生的满意是对李校长这个营养指导员工作的最高评价。
图为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志愿者与孩子们摆出的六角星造型。朱太龙 供图
修理工、营养指导员、园丁、清洁工、“证书”代办员,李校长这种“兼职”的工作还有很多很多。
红岩寺的“体验者”
图为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志愿者与孩子们同升国旗。卢忠昌 供图
第一次相见,孩子们穿着一身不甚亮眼的衣服,皱皱的红领巾不知被洗了多少次,却依然飘扬胸前,灰灰的小手竟不知放在何处。有志愿者提议摆出星星的造型,与孩子们一同“破冰”。当手指与他们接触时,孩子们凉冰冰的手指头有些许颤抖,山里的他们,胆怯、害羞地让人心疼。
志愿者到达红岩寺的当天,恰巧赶上升旗仪式,便与学生、教师同升国旗、同唱国歌。12个孩子,无论大小,都在用心唱着。国歌与《学习雷锋好榜样》在红岩寺教学点算是流行歌曲了,每节课上课钟声敲响后,孩子们都会大声地唱歌,以此来代替课间铃声。稚嫩的声音穿过大山,传到匆匆行人的耳朵里,传到生于斯长于斯的人们的心里。
图为武汉理工大学研支团志愿者课间与学生进行交流。朱太龙 供图
红岩寺教学点没有专职英语教师,孩子们只能依靠教学点学习资源掌握英语知识。志愿者为三年级孩子讲了一堂英语公开课,向世界大声地说“Hello”。课后,孩子们围到讲桌前,与老师分享交流,还说到:“某某上过英语补习班,所以他英语好。”孩子第一次打开心扉,不断分享着自己的快乐。
湖北省保康县的连绵的大山,正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传承下来的是先辈“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相信这里的孩子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定会实现梦想。
(作者,张金强,武汉理工大学第二十一届研究生支教团保康服务队志愿者,现在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后坪镇小学支教。图片:卢忠昌、朱太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