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交流 >> 典型做法 >> 正文

兰州大学:深化校地合作引领服务新风尚

 

2016-05-05 17:11: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4月27日上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在北京召开视讯会议,正式启动2016年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兰州大学团委书记李华龙在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兰州大学作为地处祖国西北的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服务西部发展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担当,学校一直致力于培养学生“扎根西部、心忧天下”的社会抱负和“知行合一、服务社会”的价值取向,引导毕业生在西部地区建功立业。近年来,每年都有超过5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西部地区就业创业。兰州大学自2000年加入研究生支教团项目以来,先后选拔了17届105名志愿者参与其中,服务于国家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搭建服务平台,持续深化校地合作

  学校研究生支教团工作领导小组一直以来从选拔培训、安全保障、后续培养、补助发放等方面关心支教团,保障支教团工作的顺利开展,累计投入经费70多万元。校领导连续15年出席支教团出征仪式、深入服务地慰问志愿者、与返校志愿者座谈交流等。学校将研究生支教团作为服务地方的窗口,将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家级贫困县等作为支教团服务地,学校领导每年都与服务地县委县政府领导座谈了解需求,积极部署支教团参与“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1414”两个共同示范县建设、“1236”扶贫攻坚等全省重点工作,逐渐形成了“自身建设为基础,教学工作为根本,志愿服务为重点,团建促进为载体”的支教团工作模式,16年来,义务支教10余万小时,教学成绩突出,精心组织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400余次,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争取各类学习、生活用品及助学金总价值600多万元,直接受益学生1.2万余名。

  二、完善培养模式,努力打造过硬队伍

  学校立足于将支教团打造成具有实践能力、经得起考验的骨干“先锋队”。广泛动员、精心选拔学生骨干报名参与研究生支教团,保证支教团工作有效接力;组织到中学实践培训、赴支教地随堂学习,提前适应研究生支教团工作;推动支教队员兼任所在中学、乡镇共青团干部,参与基层共青团工作;动员支教团志愿者结合自身专业,在服务期间开展实地调研,返校后继续开展研究,在提升学术研究水平同时服务地方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为支教团配备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真正达到“用好一年不长的时间,做好这件终身难忘的事,历练出一生受益的优秀品质”的育人效果。16年来,共计有45%的支教团志愿者毕业后选择继续留在西部地区就业,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江燕、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曲思宇、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优秀志愿者康鑫等优秀代表。

  三、培育品牌项目,积极统筹社会资源

  在研究生支教团15周年之际,整合原有助学项目设立了“志青春”助学项目。学校教育发展基金会对“志青春”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政策支持。还积极争取到中国社会福利基金会暖流计划公益基金支持,更好地保障了志愿服务项目长效发展。项目以“服务需要,搭建平台,凝练项目,整合资源”为突破,整合社会资源、政策优势、学校资源和支教团自身优势等四大资源,立足于服务学生家庭经济困难、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和学生健康关怀等需求建立需求库,通过实施精准助学、暖心行动、智慧课堂、关爱留守儿童等一系列助学项目,服务地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支教团助学项目荣获首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

  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促进文化传承

  研究生支教团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与“自强不息,独树一帜”的兰大精神相结合,支教团成员在艰苦磨练中确立了人生方向,在辛勤付出中实现了自身价值。通过举办支教团15周年纪念活动、编印纪念文集、拍摄纪念视频及开展支教团工作分享会等多种途径,不断弘扬传递志愿服务精神。支教团事迹先后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网》、《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2015年,《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1219期)以“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以志愿服务为载体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专题介绍了我校支教团工作开展情况。一直以来,我们用支教团先进事迹引领志愿服务风尚,使支教团成为兰大学子志愿服务社会、扎根西部基层的一面旗帜,成为兰大学子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他多次给志愿者群体回信,对广大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到基层和人民中去建功立业寄予了厚望。兰州大学十分期待与各兄弟高校和各级团组织一起,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号召和引导更多的青年学子扎根西部、服务西部、奉献西部,奋力开创志愿服务工作新局面,为祖国西部的繁荣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