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6 11:56: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近日,由共青团中央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第二届“志愿文学”征文活动获奖作品揭晓。随着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蓬勃发展,为吸引和激励更多作家和文学爱好者关注志愿者工作和生活,参与到志愿工作和生活的体验中,创作出更多能展现新时代志愿者风采的志愿文学作品,中国青年网对此次活动的获奖作品进行展播,敬请关注!
2019年1月9日 星期三 阴有小雨
若茜失恋了。
若茜失恋了,哭得很伤心。
她发来近一分钟的音频。当时正在嘈杂的轻轨上,我把耳朵贴近手机麦孔,听不清她哭诉了些什么,但听得出,她哭得很伤心。
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说分就分了呢?我用拼音九键飞快打出一行字,正准备发出去,想了想,又删掉了。
是啊,现在的年轻人,怎么说分就分了呢?
1月10日 星期四 阴转晴
近午,若茜发来一条信息:我准备明天去云南了。
去云南?旅游散心去了?昨天你不是还那么伤心来着?
昨天已成为过去,我要找寻属于自己的明天。一眨眼工夫,若茜的回复闪现在微信里。
昨天已成为过去,我要找寻属于自己的明天。细细品咂,这话,有几分哲人的味道。
1月12日 星期六 晴
忙了一周,星期六好不容易睡了个懒觉,感觉倍儿爽。洗漱完毕,拿起手机,点开微信。若茜早已发来信息:我昨天上午到了昆明。闺蜜在机场接的我,晚上住在她家。今天一大早她陪我坐车去西双版纳的勐腊县。
我赶忙回复:勐腊离昆明多远?
差不多650公里吧。
哇!够远的!我发了一个惊叹图。
下午三点多,若茜发来信息:已经到勐腊了,感觉来一趟真心不容易呀,刚找了一家特色小吃店,饿死宝宝了。
快吃饭吧,多吃点。
嗯,今天和闺蜜怕只能先到勐腊休息一晚了,因为县城过去希望小学还要两个多小时,而且打算给孩子们买点礼物,明天去学校送给他们。
好啊,注意安全。我嘱咐道。
晚上,我靠在床头看雷蒙德·钱德勒的《漫长的告别》,若茜发来信息:你知道西双版纳是什么意思吗?
不知道呃。
隔了一会儿,若茜发来一条长语音:我问了服务员,“西双”傣语的意思是“十二”,“版纳”的意思是一千亩,是征收赋役的单位。西双版纳就是十二个征收赋役的版纳,包括版纳景洪、版纳勐海、版纳勐腊等等。现在的西双版纳管辖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11个国营农场。这里除了傣族,还有哈尼、拉祜、布朗、基诺等12个少数民族。
一直想去西双版纳看看。那里主要有些什么景点?
一会,发来一条语音,声音听起来像月光下的凤尾竹一样柔美:有野象谷啊,橄榄坝啊,孔雀湖啊,泼水节观礼台啊,周总理纪念碑啊,热带植物园啊,民族风情园啊……多得很呢,够你看的!
1月13日 星期日 晴
清晨,若茜发来一段视频:一条小路,遍地泥泞,大大小小的脚印,深一串浅一串,伸向远方。
去乡村了?
嗯,刚下了雨,山路特别的泥泞。这里的交通非常不便利,有些地方不能坐摩托车,只能走路去学校。看到这样的环境,又揪心又难过。想想那些孩子们,每天上学放学都要走这样的山路,也就不觉得辛苦了。
若茜随即发来一幅图片:蓝天,白云,近处是巍巍青山,远处是皑皑雪山。
雪山好美呀!我想起前年去云南看到的梅里雪山。
今天天气好,我要尽快赶到学校,跟校长约好下午要给孩子们上上补习课。
好,到了拍个照看看。我曾在大巴山深处的小学教过几年书,对少数民族希望小学怀着一丝好奇。
午后,若茜发来一条信息:图片发圈了哦。
我忙看她发的图片和配的文字:学校和我之前来的时候没多大变化,还是只有那张简易的乒乓球台和那根孤零零的旗杆。刚到学校的时候,老师和学生们给我特别大的惊喜,他们排好队在旗杆下面等着我,一起大声说“老师好!”那一瞬间,真的好激动!
五点多钟,若茜发来一段长视频:穿着银灰上装蓝色牛仔裤的她,左手拿着一把大号三角尺,右手在黑板上写下一道算式,用标准普通话讲解勾股定理。教室里几排长条凳上,坐着二十来个学生,聚精会神地听新老师在台上讲课……
我看看若茜讲课的面容,和她微信头像比,感觉瘦了一圈。
晚上,若茜又发来信息:小闻英今天没来学校,我想明天让老师带我去她家看看,不知道她见到我会不会很惊喜?
小闻英?
嗯,三年前我在西南民族大学读大三,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到勐腊希望小学支教认识的一个小女孩。
肯定惊喜啊!我回道。接着,又补一句:累了一天,早点休息吧。
1月14日 星期一 阴
在单位食堂吃完午饭,照常在园林散散步。正走着,手机“叮咚”一声,若茜发来语音信息:
上午,小莫老师带我来到小闻英家,才知道她每天都要帮奶奶干农活,到学校上课的时间都不能保证,没想到这里的家人对孩子们读书的认识这么低,还有我看到小闻英的家里没有像样的家具,床上连一床完整的被子都没有,看到这样的家境真的很揪心,不知道是心寒,还是心疼,感觉特别难过……
差不多一贫如洗吧?我想不出更合适的词来。
在小闻英家里吃的午饭,这是我终身难忘的一餐饭。你看了我朋友圈吗?
我立即点开若茜的朋友圈,一共三幅图:第一幅是一堆快燃尽的木柴炭灰,一只三角铁架,上面放着一只黢黑的铁壶,盖子盖着,猜不出是烧的水还是煮的东西;第二幅是墙角的一块木砧板,又脏又黑不知用了多少年月,上面放着一把残缺的木柄砍刀,估计是用来切菜和食物的。旁边一只同样脏黑的铁臼,或许曾经盛过盐巴?拌过青稞?捣过蒜泥?第三幅是三只缺口的碗,一只变形的锑盆,放在一个簸箩上,碗里分别装着半碗饭,一点咸菜,锑盆里面辨不清是青菜还是豆角。
我想起二十多年前在大巴山教书时学生们吃的饭菜,那也比这个好啊!扶贫虽然这么多年了,但在偏僻的大西南山区,任务仍然很重啊!小闻英,还有千千万万云贵山寨的孩子,不单读书艰难,生活也多么艰辛啊!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