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21 14:5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支教已近一年,这一棒即将跑完,且不言这一程跑得如何,但作为一名“工龄”将满一年的村小教师,还是应当做一些思考总结。记往事以留痕,见当下以自察;怀过去以抚创思痛,念将来以临冰知危。
一年来,在学校和当地各级有关部门、领导的关心和帮助下,支教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教学活动扎实展开;课外活动层出不穷。一年里,我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成长、收获了友谊……一年中,我和队友们虽不敢言殚精竭虑,但为当地教育的发展也可谓勠力同心。支教一年,箐山可谓此生第二故乡,我热爱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回眸这里,故园难别、故土难舍、故人难忘。在以后的路上,我也算半个贵州人,乡土情结让我牵挂这里的学生,牵挂这里的教育。感动将成此行的印记,牵挂却是毕生的念想。
别离之际,回顾一年的生活,看到学校的现状,仍深感有很多不尽人意之处,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能力不足所致,有些是当地经济状况掣肘,还有一些则源于管理上的僵化和教育的历史欠债。碍于个人实干能力有限,但又情牵于此,想借此机会,在这里做个务虚讨论,以村小教师的名义谈谈村小教育的发展。
教育大计,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人所皆知,教育是一项投资高、周期长、回报慢的事业。自2001年起,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投资效益和教育质量,国家开始对农村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逐步摒弃“村村办学”的模式,也就是“撤点并校”,这项政策虽在操作上备受争议,但就保留下来的村小而言,无疑是“正名”之举,教育资源得到进一步集中和整合。与此同时贵州还赶上了西部大开发等国家战略,这些都有涉及到教育投资。因此相较以往而言,村小的教育经费应该是能够得到保障的。以我所工作的学校为例,当地每年下拨的生均办学公用经费是每年每生600元,学校共223名学生,这一年下来,总共办学公用经费就是12万多元。但支教这一年,我看学校日子依旧是过的紧巴,教学硬件更新缓慢,常规维修不得保障。根源就在于管钱人和用钱人相脱节,资金管理方式僵化。从校长得知,学校的公共开支一律私人提前垫付,凭增值税发票事后报账,这种管理方法确实可以规避一些资金使用风险,但就农村而言,很多服务性支出是无法开具发票的,例如常规的门窗维修。长此以往,小笔支出报不了,大笔支出垫不起,学校就只能维持现状,任其凋敝了。
华中农业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万芳坤。万芳坤 供图
教育质量是衡量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教育质量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升学率与教育质量等同,新时期以来,这种观念逐步得到匡正,其外延得到极大拓展。就当地而言,受一些历史和现实条件制约,升学率依旧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参考指标,站在农村家长的角度来看,我们应当理解,也必须理解。我所在的班级是学校六年级毕业班,全班45名同学,一轮复习时,有一半的学生拼音“全不会”或“会不全”,全班语文平均分不足60。就这个状况,升学情况是可以想象的,而升学却正是这里家长所关心的东西。我们常常讲,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至少从这个层面来讲,我们的教育人民是不满意的。我国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是明令禁止的,但在我所工作的地方依然存在“私立强劲,公办疲软”现象,毕业班的学生在学期末疲于各种私立学校的“自主招生考试”,而“私立”又与“高收费”紧密相关,我所在班级中成绩排名第二的同学考上了当地一所数一数二的名校,因成绩突出,免除门槛费每学期还要10000多元,就当地经济水平而言,成本之高可见一斑。而班级排名第一的同学却因单亲留守等原因无力报考私立学校,后续学习也只能是“此树婆娑无生意”。学生是“考不上也愁,考得上也愁,考上了还是愁”。如此反复,毕业班的学生和家长就陷入“进亦忧,退亦忧”的窘境,在国家精准扶贫的大政策下,这种因学返贫的情况是不合常理的。这些现象说到底就是一个家长和学生对公办教育丧失信心的问题,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值得警惕和反思的。
教育质量裹足不前是有因可循的,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师资问题,师资在小学阶段又尤显突出。国家近年来对乡村教师的投入和重视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从教师教学胜任力还是工资待遇上来说都无可非议。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年轻教师都是本科学历,年长教师都至少通过进修取得专科文凭,这个学历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是完全胜任的,但为什么教育质量是这个现状呢?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具体而言,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村小校长有职无权,仅靠人格魅力形成领导力是十分艰难的,“胡萝卜加大棒”在管理领域是十分必要的,尴尬之处就在于村小校长手中既无“萝卜”又无“大棒”,这就导致学校缺乏“敬畏”的土壤,长期以来,“散养”必然成为常态;二是村小教师非教学性任务繁杂,责任转移现象仍有存在,各种事务性检查冗杂,信息传送渠道梗阻,这就分散了村小教师在教学工作上的精力;三是村小教师的职级评定机制不定型,晋升渠道狭窄,年终考评差距不大,长此以往,斗志消磨。无竞争奋发的土壤,自然培养不出全力以赴的教学大咖;四是教学时间设置不尽合理。我无意挑战“解放儿童天性”的主流观念,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我们的学生学习时间确实不足。在我所工作的学校,上午8:30上课,下午3:40就放学,其实条件的不成熟只能靠努力去弥补。家访得知,只有极少数学生确实在回家后有助农行为,多数仍处在“散养”状态,这其实又无形加大了安全风险,前次我们的学生被马蜂蜇伤就发生在放学以后。五是家庭教育观念的畸形。这种畸形又走向两个极端,一种是忽略教育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功能。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就没有学习的必要,在学习上家庭监督无从说起,辍学现象层出不穷;另一种是护短“护犊子”现象此起彼伏。据我了解,我所在学校的当地教师不止一人被不明真相的家长告到过教育主管部门,“熊孩子”到底谁来管?到底是教育误解了家长还是家长误会了教育?
志愿者、爱心机构、爱心人士的援助是村小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清流。这一年,我们见证了社会的力量和爱的能量,当众人用爱将我们的学生欧帮鑫从马蜂口中夺回来时,我们无不叹服社会正能量的强大。但近些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农村的发展是不容否定的,基层教育的国情已经悄然发生变化,农村整体而言是取得了长足发展的,有鉴于此,我们的爱心援助观念也应该不失时机的结合实际作出调整,我们欢迎爱心人士来农村走一走、看一看,把钱用到点子上,切不能以上世纪的思维来奉献新世纪的爱心。某爱心机构曾对我们学校做过对口支援,花了4000多元的物流费跨越大半个中国给我们捐来十几袋旧衣物,当然爱心无贵贱,但我们始终还是觉得此举有些舍本逐末。另外,爱心应该成为社会的一汪永不可蚀的清流,这是社会道德的红线,不容触碰。但这一年我们也曾接触到一些为新闻而献爱的事例。更有甚者,也有人以爱的名义无病呻吟做假新闻,为赋新词强说愁伤的是整个社会的心。
我们常说,全面脱贫,一个都不能落下;全面小康,一个都不能掉队。西部教育的发展应该是全面小康的应有之义,但就西部村小的教育现状而言,我们依然不可精神懈怠,社会各方面都应正视问题,有的放矢的作出应对之举。教育部门应打破以往“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僵局,放管结合,作出系列既利当前,更惠长远的教育改革举措;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让俊秀桃李开满多彩贵州;社会爱心人士应把握国情、纯洁动机,有的放矢的持续援助。众力并举,让办教育的经费有来路;让管教育的部门有思路;让受教育的人才有出路。
以上是我这一年对一些事的一些不成熟思考。管中窥豹,轻虑浅谋;说理陈词,未能惬当;提笔断句,彷徨绕室,繁复曲折。并无指摘毁誉之意,仅为村小教师肝胆肺腑之言。无意争论是非,但求有所裨益。位虽卑,却国忧不敢忘;人将离,但乡愁不曾解。衷心的祝愿贵州村小的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万芳坤)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