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工作动态 >> 各地动态 >> 正文

支教情怀:午夜梦回那个承载梦想的地方

 

2017-05-18 10:20: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题记:不知何时在心底埋下支教的种子,当在食堂前看到那报名通知时,这颗种子瞬间发芽长大,带给我无限的勇气,脑子中只剩下一个想法——去支教。

  那是2013年的九月,怀揣支教的梦想提交“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申请书”,经过学校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很荣幸地成为西建大第二届研支团的成员。经过学校一年的培养,2014年9月正式到达陕西省汉中市洋县马畅中学,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支教生活。

  初来乍到,些许不适

  马畅镇只是一个小镇子,镇上的人大多说的都是当地的话,学生也一样,说的话中有很多方言。而我的家乡是在黑龙江,在西安四年的大学时间也没学会陕西话,说来着实惭愧。听懂大家的方言,对于我这个“外地人”竟也是一个挑战。好在学校中的老师和学生很包容,大家也都热情的接纳了我们,当然,也是用了好久的时间才适应那里早上的米皮和稀饭。在那里,最大的一个转变还是身份的改变,从一名学生变成三尺讲台上的教师,看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不断地在心底告诉自己:你是一名老师。

  适应环境,得心应手

  在马畅初中,我担任七、八年级的音乐老师,同时肩负读书文学社的负责人。刚上讲台时,心中是胆怯的,不自信的,通过向前辈们学习教学经验,课余时间自己通过网络学习音乐的相关知识,并借鉴一些优秀的公开课经验,不断弥补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音乐老师。每周“读书文学社”的社团活动也是格外重要,每次活动的主题都会听取社员的意见,并与语文老师探讨,选取恰当的主题来拓展他们的知识。对自己新身份的适应着实是个挑战,好在有当地老师的帮助,和悉心指导,逐渐的自己习惯每周的教学安排,同时也能够兼顾读书文学社的活动,在忙碌中享受着支教的岁月。

  离别将近,万分不舍

  记得那是九年级模拟考结束时,彭老师问到说:“小石,过几天就是中考了,你们服务的时间也快结束了吧?”在那一刻,我才突然意识到——要离开了。感觉我们好像是昨天才来到这个可爱的地方,似乎一转眼,我们就要和这个地方说再见了。我舍不得这里的一草一木;舍不得这里那些有着纯真笑脸的孩子们;舍不得这里淳朴、善良,憨厚的长辈们;舍不得这里早上的米皮和稀饭;舍不得这里……舍不得这个承载我梦想的地方。

  但在最后,我们笑着和这里说了再见。2015年9月回校报到,那一年的支教生活正式画上了句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石晶与马畅中学读书文学社社员合影。石晶 供图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石晶与马畅中学读书文学社社员合影。石晶 供图

  现在是2017年5月,离开那里已经近两年,回来后大家问的最多的一句话是那一年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其实在那里最大的收获是挑战了自我,我们可能都会有自己最不爱学的科目,最不擅长的科目。而对于我来说,最害怕的就是音乐和语文,但根据当时的学校情况我不能说不,就这样我成为一名自己从未想过的音乐老师,心有所畏,才能更好的完善自己。那一年我不仅完成了自己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取得了教研组老师的认可。现在回想起来觉得最避讳的音乐课都可以教,那么前行得路上的阻难,还有什么会害怕呢?

  在那一年里,我们收获的远比我们付出的多得多,虽然会因学生的调皮捣蛋而气急败坏,但是当看到他们坦诚认错的脸时,瞬间会开心的像孩子一样;他们的取得较好的成绩,我们比他们还开心;他们年龄虽小,但已经懂得生活的艰辛和父母的不易;我们的到来给他们开了一扇窗,可他们教会我们的是开了一扇门。

  在历届的研究生支教团中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假如我们的寿命是80岁,那么拿出我们生命中的1/80去做一件会影响我们生命3/4的事,岂不划算?

  午夜梦回,我想念那个梦想开始的地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 石晶)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