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在雪域高原认真对待支教每一天

 

2016-01-25 11:1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相较于西藏山南,内地的城市颇为喧闹。阳光午后我在窗前码字,马路上喧嚣不绝于耳,熙熙攘攘的拥挤不只是马路还有躲不开的尘世纷争。

  在一个地方待久了我们会依恋,会在温柔的安全里将就妥协;但也会疲惫厌倦,于是外面的世界以它神秘的未知感吸引着我们。这半年我的步履踏着鲁迅先生的小说模式:故乡—远方—故乡。2015年的明媚夏天,我大学毕业,之后阴差阳错却又命中注定去了雪域高原支教。在大学毕业的那个十字路口,我选择了尽力做好当下的事情。生活的河流轻轻把我推向青藏高原,我沿着长江逆流而上去追寻它的源头。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陪孩子们一起观看阅兵式。侯凤超供图

  在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陪孩子们一起观看阅兵式。侯凤超供图

  那些曾经只是在书本上看到的名字:青藏铁路、牦牛、藏羚羊、昆仑山脉、可可西里、沱沱河、通天河、念青唐古拉……随着铁轨,一一走进眼帘。这让我暂时忘了缺氧的害怕,整个人全被熟悉又陌生的景色震撼。碧蓝碧蓝的湖面像静止的丝绸缎,我隔着车窗玻璃抚摸它从这段到那段,那份与世隔绝的宁静让人觉得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远处高山上覆盖着皑皑白雪,那是离天空最近的地方,长年冰冻使它几乎从未以真面目示人;眼前辽阔的咖啡色泥土被冰雪融水分割成一道道图腾样神秘图案,在这片土地有太多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播洒了太多天地旨意,可惜我无法知晓这些冥冥之中的深意。

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侯凤超的第一次全校公开课。侯凤超供图

中南民族大学第三届研究生支教团侯凤超的第一次全校公开课。侯凤超供图

  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但一群人却可以走很远,很幸运,我是和一群人走的。我和本校研究生支教团的另外五名同学一起到了西藏山南地区乃东中学支教。开学前一个月到校熟悉生活环境,了解工作学习内容。湛蓝的天空应该只属于空气稀薄的世界屋脊,在平原生活了二十年,忽然间我的生活高了好几个海拔,让我在人烟稀少的高原,生出一种辽阔的睥睨感。一天的呼吸能量要从每天的餐饭说起。由于我们要在这里呆一年,所以我们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小家,有一群新的家人,有了自己的房间,做饭洗衣……这是我毕业后的第一个像模像样的小家。在大家的认真清理精心装扮下,它也变得小巧温馨。而一餐一饭由我们轮流下厨,每天每顿都可以吃到不同风格的家常菜,这种幸福也是人生不可多得幸福。此前我并未亲近过厨房,而来这儿以后,我必须进入这方阵地。从淘米煮饭开始,当我真正走近它时,我才真正发现它的魅力。我对食物有种崇敬感,我敬佩它们从种子到果实的过程,于是对于它们的深加工就更加仔细小心。我像做功课一般,晚上查找菜谱,白天买食材制作,餐饭后听听大家的意见反省出现的问题,争取下次既不辜负果实,也能温暖家人的味蕾。我开始喜欢亲自动手去做些事情,这才不枉读了多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