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9 10:5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2月9日电(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高豫来)日前,扶贫电视剧《山海情》火热播出。剧中支教大学生郭闽航在西海固,如春风雨露滋润着闽宁镇的青苗。现实生活中,像郭闵航一样在西海固开展支教的大学生非常多,南京大学(以下简称南大)研究生支教团就是其中的一群人。自1999年以来的22年间,156名南大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扎根西海固,先后在16所学校为7万名学生授课20万小时,见证并参与当地发展。
22年:以最纯粹的初心,在最艰苦的地方扎根
1999年,南大作为最早响应团中央、教育部的高校,组建并派出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时,西海固就是目的地之一。西海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的场景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
然而,南大学子就是怀着最纯粹的初心,在最艰苦的地方扎下了根。
丛聪(后排左二)与孩子们在一起。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现已是南京大学教授的余林蔚,就曾在2001年作为第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前往宁夏隆德联才中学支教。余林蔚选择支教的初心十分纯粹:“能在年轻的时候为国家做点事,还是非常自豪的。”他回忆,那时的支教条件简单,他们和外界的联系只能依靠一部电话,除此之外隆德的水资源也较为匮乏,一般只能是一周进城洗一次澡。尽管如此,当时余林蔚和其他同事仍然怀抱着乐观心态,“没事儿,这个东西总能克服过来的,当地几百万人都生活过来呢,问题不大。”
丛聪曾是南京大学第7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大二时,被孩子们与支教老师们触动的丛聪便立下了毕业支教的志向。2005年,她如愿入选支教团前往隆德二中支教。在支教地,丛聪遇到过不少困难:最开始是黄土高原与东部平原之间巨大的环境差异导致的水土不服,紧接着是高海拔气候引起的低血压让她眩晕。此外,她与其他志愿者还要面对物资匮乏的问题,每日吃的蔬菜只有土豆和西红柿。但是,在艰苦的环境中,丛聪和其他志愿者最终依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们所教班级的成绩不仅明显提高,而且名列前茅。
自南大研支团扎根西海固以来,研支团在创造变化的同时,也见证了中国西部的跨越发展。如今,研支团在西海固地区支教点的软硬条件相较于从前有了极大的提升。如今在隆德二中,孩子们可以在宽阔的绿茵场踢足球、可以在设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室听公开课。
南京大学研支团成员在隆德二中开讲公开课。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社会变迁南大研支团的赤子心不变:“学校设施越好,就越不能忽视学生的家庭状况,就越要扎根艰苦的角落。”——南京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隆德分队在岗期间,始终走在扶贫工作的第一线,利用周末进行家访,通过物质兜底的形式,帮助孩子们专注于课堂、专注于成长。在此期间,他们筹集资助款项234300元,资助隆德二中贫困学生267位;筹集奖学金14980元,涵盖优秀学生198位;捐建图书角3座,捐赠保暖衣物100余箱。
16校:支教一地、建功一处,去往最需要的地方
从1999年至2021年,南大研究生支教团共有156名支教队员的足迹遍布宁夏西海固地区的西吉县、隆德县、中宁县,所服务的学校多达16所,涵盖了小学、初中和高中。22年间,哪里有需要,南大研支团就扎根在哪里,每支教一地就会为当地教育发展添上一笔。
图为南京大学研支团开展“暖冬行动”冬衣发放仪式。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隆德县联才中学与南大研支团的缘分始于2000年。这一年,南大学子扎根于此,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第2届研支团成员在联才中学开展过各类工艺活动。南大研支团不仅为当地的教育发展注入新鲜力量,还尽己所能,切实地为支教地和孩子们争取到物质支持,为他们的成长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宁夏隆德县神林中学历史上有过这么一段传奇——“三个大学生教出两名高考状元”。2003年8月,南京大学第五届支教团宁夏分队成员施磊、喻平平和赵俊明三人被分配到了这所条件艰苦的农村中学。除了完成日常教学工作,三名支教成员还义务辅导高中部的几位尖子生。“能在那样的环境里成为尖子生,他们的天资特别好,奈何当地老师的应试经验和教学资料还是有限”,施磊在多年后回忆道。他们让爸妈从家中寄来高中时期的学习笔记,委托大学同学购置全新的学习资料,利用休息时间去帮助这些孩子辅导“短腿”科目。尽心尽力的付出收获了意料之外的结果——2004年隆德县的高考文、理状元正是他们辅导的两位女孩。神林中学校长表示,这是建校30多年以来的奇迹,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级中学竟然出了两名县状元!两位女孩最终被武汉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录取,梦圆名校。
在宁夏隆德二中,“南大班”是优秀的代名词。2008年,在隆德二中设立支教点4年后,南大研支团在隆德县设立“南大班”,将隆德县品学兼优的农村贫困学子集中起来,对接南京大学高校资源。2014年,“南大班”毕业生以优异成绩夺得固原市第一名,这是隆德县历史上第一次获得全市中考第一名。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口号之一。多年以来,扎根西海固的南大学子始终谨记于心,他们在最需要自己的地方,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成就。
7万学子:在南大研支团的量身帮助下全面发展
22年来,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在宁夏西海固地区教授的学子超过7万人,累计课时长达20万小时。2年间,研支团结合当地情况,为他们量身规划丰富的教育方案,帮助他们全面发展。
早在2004年,南大研支团就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帮助孩子全面发展的方案。那年,隆德神林中学一开学,研支团成员就组织了OUTLOOK系列讲座——每位支教老师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学生们带来别开生面的演讲,以打开孩子们通往外面世界的大门,让孩子们通过学习,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为更好地做孩子们的朋友,研支团成员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开设“南大姐姐心灵信箱”。通过写信的方式与学生相知相交,为学生们解答不敢、不愿当面交流的问题。
图为南大姐姐心灵信箱。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经过多年的积累,南大研支团已在西海固地区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支教模式。例如,利用六盘山红色资源,在南大班开展积极爱国主义教育,每年“五四”青年节带领初一学子重走长征路,步行红军长征小道,在六盘山顶举行庄重严肃的入团仪式。又如,连续10年举办访学连心营,数百名隆德学子走出山区来到南京参加夏令营,带领学子参观南京大学,聆听学术讲座,体验大学生活,游览中山陵、六朝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在遇难同胞纪念碑前的庄严宣誓,参加青奥会等等。此外,南大研支团还曾举办“幸福微梦想”国际冬令营交流活动,邀请海外志愿者来到隆德,与当地学子畅谈理想,拓宽了他们的国际视野,超过150名国际志愿者参加了隆德二中国际冬令营,为这个山下小城第一次增添了异国风采。
4地6校:南大人的支教故事仍在不同地方延续
南京大学作为首批入选“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项目高校,1999年至2020年,累计组建研究生支教团22届、选派志愿者388位,先后赴宁夏、甘肃、西藏、云南、贵州、湖北等6省10县32所中小学开展教育扶贫、智志双扶工作,授课30万余课时。
南京大学研支团举办“逐梦益行”西部学子连心营活动。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山海情》落下了帷幕,南大人与支教地的故事却没有落笔。目前,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仍奋战在云南双柏、贵州平坝、宁夏隆德与湖北巴东4个地区的6所学校。秉承“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南大校训,一代又一代的南大西行人将继续投身祖国西部的教育扶贫事业,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