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0 10:07: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0日电(记者 李彦龙)日前,南京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南飞雁团队于宁夏回族自治区隆德县开展深度文化调研、特色研学课程和助学家访活动。团队成员携手隆德县深度贫困地区学生、留守儿童在隆德大地上一路行走一路播种,志愿无悔,奉献青春,彰显“南飞雁”精神。
特色研学课程丰富学生暑期生活
南京大学研支团南飞雁团队成员在介绍国旗设计的意义。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暑假期间,南飞雁团队同隆德团县委、厦门大学研支团合作,联系隆德县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以及“老巷子”和“六盘山风景区”旅游区等单位,面向隆德县深度贫困地区学生、留守儿童开展总计20期县城区域研学体验课程。课程涵盖与色彩相关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历史、政治、建筑、美术、团队合作、“美丽中国”环保教育、红色爱国主义教育等,共计覆盖隆德县各村920名初中、小学学生,累计课时达90余小时。
为增强基础课程的趣味性,团队以色彩为主题,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在语文课上,老师引导孩子们探寻古诗词中的色彩运用,借助水彩画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境。在数学课上,摸彩球游戏中包含基础的概率知识,有趣的色彩游戏训练了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在英语课上,老师带孩子们学习彩虹七种颜色的英文单词。在物理课上,彩虹形成的秘密得到科学的解释,孩子们接触到光的色散原理。此外,团队还为孩子们科普了世界主要国家的国旗,并生动地解释了五星红旗的来历,鼓励孩子们画出代表自己内心的图案搭配。
南京大学研支团南飞雁团队成员在讲授传统民居的建筑特征。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特色课程方面,团队注重课程知识与生活实际的结合。成员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在带领孩子参观本地传统民居的过程中,以建筑色彩为基础讲授历史文化,实现知识与生活的互动。团队还以环境保护为主题,将生活中的环保知识融入课程,鼓励孩子们将环保意识转化为环保习惯。
在参观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的活动中,孩子们对一切都充满好奇,从禁毒互动教育到书画剪纸作品陈列展,再到从隆德社会历史一直延伸至近代的六盘山区历史文物展览,孩子们紧跟着讲解员,津津有味地听着。一天的参观下来,孩子们对隆德当地的传统文化有了更形象、更清晰的认识。
孩子们在山顶的长征纪念碑前合影留念。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从六盘山主峰山脚到山顶的红军长征纪念馆的爬山之旅,总长为2.5公里,海拔跨度接近300米,对孩子们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爬山途中的雕塑和人造景观展现了从江西瑞金到陕北长征路上的重大事件节点,团队成员提前准备了生动有趣的解说词,为孩子们逐个讲解,孩子们的眼神中写满了对红军的敬佩和对长征故事的震撼。
助学家访支持寒门学子圆梦校园
8月27日,南飞雁团队对隆德二中共计44户生活困难家庭(含建档立卡户、低保户)进行家访。沿隆德县城往南到访沙塘镇、神林乡、凤岭乡、温堡乡、奠安乡,沿县城往北,到访好水乡、杨河乡、观庄乡。成员走访学生家中,深入了解孩子的家庭情况、成长环境和学习态度。
南京大学研支团南飞雁团队成员在调查家庭情况。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通过了解每个家庭在孩子学习资助方面的需求,团队将在家访的基础上整理所收集的信息,及时向学校提交情况反馈,并在之后持续为这些孩子联系和对接心理、物质上的援助。
色彩调研助力当地文化艺术传承
8月15日至8月18日,团队前往城关镇红崖村、凤岭乡于河村、温堡乡杨坡村等村落展开色彩调研,采访了包括两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魏氏砖雕和杨氏泥塑传承人卜文俊、杨佳年在内的30余位当地村民,了解当地建筑文化特色和色彩特征。
图为杨氏彩塑作品《毛主席翻越六盘山》。南京大学研支团 供图
从古朴的篆刻红到魏氏砖雕的淡雅青,再到杨氏彩塑的彩色艺术,团队开展系列调研活动,形成近两万字的访谈材料,完成问卷调查和图片视频收集,形成深度调研报告,并在团队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平台上进行成果展示,为隆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宣传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