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大学研支团在崆峒:让青春与时代同行

 

2020-10-29 16:35:00   来源: 中国甘肃网   

志愿者董明东在教孩子们上语文课

  青春,不仅有稚嫩美好的初恋、KTV里嗨翻的夜晚;还应该有肩负使命、不负韶华,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进的信念。

  有这么一群年轻人,甘愿放弃优越生活,从省会兰州一路颠簸洗去浮华,来到平凉市崆峒区峡门中学寻找别样青春——他们就是兰州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峡门中学分队的6名青年志愿者。

  初到异乡 也有家的温暖

  略带着学生的稚嫩,满载着一腔的热忱走上了他们一直向往的支教岗位,陌生的环境带给他们莫名的兴奋,对志愿者来说,他们即是教师,也是学生。

  “我们来之前还在网上查了一下这个地方。”来自福建的志愿者邱德志说着还掏出手机给记者看他收集的资料,“来了之后,这里的环境跟我想象中的差不多,就是生活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比如没有地方洗澡。”

  由于6名青年志愿者分别来自福建、辽宁、山东、河北等地,生活饮食的差异也让峡门中学校长煞费苦心。学校为了让志愿者安心工作,尽可能地安排不同的饭菜让他们慢慢适应。不仅如此,学校还安排食堂师傅周末做饭,尽可能为志愿者提供便利的生活条件。“支教生活不比家里,我们这些志愿者都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没想到我们来这里之后没有一点水土不服。”邱德志说。

志愿者王玉阶教孩子们熟悉打字系统

  全新开始 在学习中前行

  6名志愿者是兰州大学首批志愿者,没有借鉴的经验、没有复制的信条,一切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未知与挑战。用他们的话来说“每一天都是新鲜的。”

  为了尽快适应新岗位,开学以后,志愿者们就搬着板凳去听经验丰富前辈的讲课。“他们不仅经验丰富,更重要的是讲课很有艺术感,这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志愿者高震感慨地说。

  他们把向当地老师请教教学戏称为“青蓝结对”,从备课到上课,从上课到与学生交流,志愿者希望学到前辈们的教学经验、讲课艺术和奉献精神。

  用心陪伴 在感悟中成长

  “听了太多支教的故事,当有一天自己成为一名支教者,体会还是截然不同。”回想第一次走上讲台,面对学生们渴求的面孔,志愿者赵凤爽心里还是有些惶恐。“教书育人真的没有那么简单,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作为老师就要接受每一名学生学习基础的差距、学习兴趣的差异、学习效果的不同。”

  “本打算进行课外延伸,进行拔高训练,可是现实总是容不下一厢情愿。”担任七年级数学教学的胡钰敏和赵凤爽一样,也经过了这样一个心路历程——从单纯幻想到结合实际学情,从大学的象牙塔到基层的大舞台。现在,他们得出了一个结论:教书是一门艺术,讲台上也有大学问,开展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实事求是。

  现在深受学生们喜欢的志愿者胡钰敏说,“开始的那段时间,我对教学陷入了迷茫。还好在和数理组组长庞老师的交流和听课学习中,我知道了自己的存在问题,也更加懂得了打牢学生们的基础知识才是首要的,向庞老师学习的过程令我受益匪浅,也让我看到了扎根在这里的老师们对学生的耐心和智慧。”

志愿者合影

  倾情奉献 不负青春年华

  备课,上课,备课,上课……初为人师,6名青年志愿者每天重复同样的工作,不同的是,与昨天相比,他们更了解了自己,也更了解了学生。

  董明东是这个支教团队的队长,当记者问到他们为什么选择来这里支教时,他看了看正在玩耍的学生们缓缓说道,“我们想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锻炼自己,为扶贫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董明东告诉记者,兰州大学的支教点共有三个,陇南、庆阳和平凉,今年是他们支教团第一次把支教点设在平凉,由于崆峒区是兰州大学对口帮扶点,所以有很多兰大的老师在这里驻村,所以他们不仅要讲课,也要利用课余时间为村里脱贫致富尽一份力。

  如今,兰州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6名志愿者在峡门中学度过了2个月的“教师”时间,峡门中学校长兰宏涛说,“现在6位老师在课堂上已经是游刃有余,希望他们能够再接再厉,用一年不长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为学生们留下受益一生的影响。”(通讯员 任伟 图/文)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