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0 08:2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普天同庆祖国六十八载春华秋实,载歌载舞唱红歌,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这个国庆假期,我坚守在学校的值班岗位,只能在朋友圈看看大家的旅行和美食。
昨晚在朋友圈就看到降温的消息,兰州或将迎来今冬的第一场雪。睡到半夜就感到宿舍冰冷,蜷缩在被窝里等待着天亮。清晨校园被一场秋雨洗礼,操场里有许多的积水,空气里带着一缕缕的冷清。穿好衣服之后在校园巡视了一圈,国旗和彩旗依旧完好,校园里一切完好无损,我的心里终于松了一口气,回宿舍洗漱完毕,开始了上网看新闻,全国各地开始降温。看着地上的小火炉,上面裹着一层厚厚的铁锈,心想着这中看不中用啊!突然想起厨房旁边有煤炭啊,就是缺柴,缺个打火机。
快到午饭时分我便起身去门口吃饭,路过还买了打火机,吃饭的时候向老板要柴,老板很吃惊的看着我:“小伙子,你要柴干什么?你是从哪来的?怎么没见过你?”我立刻回话:“我是新来的老师,需要柴生炉子啊。”老板说没问题,随后他进了后堂,他的姑娘从后堂出来了,微笑着对我说:“你先吃饭,我爸给你劈点柴。”我心里一怔,心里一下子温暖起来了,出门在外,还是有好人啊!一刻钟的时间过去了,外面天刚下过雨,路上的行人三三两两的,拉菜的三轮车稀稀拉拉的从饭馆门口经过,老板提着劈好的柴从后堂出来了,随手放在饭桌旁边,憨笑着对我说:“劈点干柴好点火,会不会点火?”我说会,老板还开玩笑说看你像城里人,我立即说:“不是的,我是山里的人,我会生火。”吃完饭和老板再次道谢后会回学校生火。
不一会儿火就顺利的生起来了,房子里暖合起来了。继续坐到电脑前开始我的怀旧记录。小时候在学校生火的场景油然而生,七岁那年我是一年级的班长,老师让我负责开门,生火。心里特别的高兴,前一天晚上就让老妈准备好干木柴,早上七点就让妈妈送我去学校生火,班里的同学们都比较积极,有几个小伙伴来的特别早,我们一起生火,扫地,天亮时教室里已经热乎乎的。那时候老师用土块砌成的大方炉子貌似散热效果不太好,下课的时候大家总爱围着旁边烤手。挤不到跟前的孩子就去外面晒太阳,每每回家看到校门口的六棵松树,操场边上的一行行榆树,便想起了种树的场景,学校已经翻修了几次,我们种的树还在,上学的场景依然是记忆犹新啊!
如今,村里的灶火已渐渐被液化气、电磁炉等替代。现在的村庄,我已很难再见到那缕缕炊烟了,但是,每每下班回家,我总不由地望一望那一家家屋顶,目光不断地去搜寻那熟悉的炊烟。寻找那淡淡的炊烟,寻找那幸福的味道,还有记忆中妈妈那勤劳的身影。在那时,妈妈从不让我学做饭,不管是忙还是闲,总是她一人忙里忙外。每当忙碌的妈妈端上那可口的饭菜,还有吃饭时,妈妈时不时地向我碗中夹菜的场景。总觉得妈妈做的是天下最最好吃的,那场景、那味道至今记忆犹新。
有一次,妈妈没在家,我好奇的学着妈妈的样子生火做饭,锅里添了满满一锅水,费力地放在冒着黄烟的灶火上,就开始忙着搅面糊。同时心想,搅面糊要和妈妈做的稀饭一样才行,搅着搅着比妈妈平时做的稀饭稀了一点,就再添点面,再一看稠了一点,再添点水。就这样我不知重复了多少次,直到锅里的水开了还没有达到妈妈做好稀饭时的样子。看着锅里那翻腾的水,再没有时间想那面糊的稀稠了,一股脑儿的倒到锅里了。当我忙完这些爸爸回来了,看到这一幕他惊讶了,看见锅里那可以看到人影的稀饭,没有责备我,只是告诉我,“以后不要自己生火做饭,小心被开水烫伤,你还小还不会做”。说着把锅从灶火上端了下来。最终我做的饭也没吃成,这是我第一次生火做饭,也是我今生难忘的一次做饭。
后来外出上学和参加工作,偶尔在城中村也会看到袅袅升起的炊烟,这时会想念家中的炊烟,那是村庄上空淳朴的风景,是诗人眼里远离城市喧哗的一首抒情诗,是画家笔下不可抹灭的线条,是远方游子对家的思念。在我眼里,它是若烟若雾,风情万种,那一缕缕飘曳的炊烟便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故乡正是因为有了那一缕缕炊烟,才使原本宁静、平淡、详和的空间多了一笔色彩、多了一份亲情、多了一份乡情。
回忆就像一串燃烧的柴火……(榆中县志愿者 宿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