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志愿文化 >> 志愿感悟 >> 正文

孩子用不断的努力感动并改变着我

 

2016-07-19 10:1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2016年6月5日,距离我初到新疆已经318天,而距离我离开这里只剩下18天。

  曾经以为,一年的时间是那么漫长,现在我却想说,时间你可不可以慢点走。

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世伯正在备课。刘世伯 供图

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刘世伯正在备课。刘世伯 供图

  仿佛还是昨天,当我第一次踏上新疆这片土地,心里满是惶恐和不安。而时光总是弄人,一年之后的今天,我甚至来不及感概时光不再,转眼却又要离开。

  去年夏天,我们都还只是一群刚刚走出校园的大孩子,转眼竟然开始过上了柴米油盐的小日子。买菜、做饭、对付夏天的蚊子和冬天的老鼠,生活上的冲击或者说是改变还是其次,带给我最大 “惊喜”的却原来是我几乎每天都要面对的我所教授的孩子们。我所服务的学校是一所职业技术学校---五家渠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来源很复杂:有初高中还没读完为了早日就业的学生、有在社会上闯荡了几年又回来学习技术的学生、还有从南疆招生过来连汉语听说都存在困难的学生等等。对于从小按部就班乖乖读完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直至研究生的我而言,他们的人生经历、背景环境、甚至语言都是陌生的。不用说如何教好他们,就是如何与他们相处,在我心里都打上了一个大大的疑问号。

  刚开始教学的我每天都在认真的备课,认真的演练,细致到每一句话该说什么,该怎么说,唯恐我所讲授的东西孩子们不敢兴趣或是理解不了,甚至办公室的老师和一起支教的小伙伴都开玩笑说,再这样下去,我的备课记录都可以拿去出书了。然而,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当头一棒,这里跟我原先预想的根本不一样。这里没有渴望知识的眼神,只有一群千姿百态的学生。他们有的完全沉迷在手机里根本不理我,有的昏昏欲睡,好不容易有一些清醒且活跃的,却只是毫无征兆的闲聊搭腔,甚至让我完整的说出一句话都成了奢望。走上讲台,我才发现,我没有成为一个受学生尊敬的老师,反而像一个自说自话的小丑,我精心准备的课堂内容在他们眼里并不重要,我严厉或者和善对他们丝毫不起作用,我只能努力掩饰自己的慌乱,这是一群怎样的学生啊!

  渐渐的,我认识到,这一年支教对于我来说将不会是电视中偏远山区孩子们求知若渴的和谐景象,相反,会是我和孩子们一次又一次斗智斗勇的现场实战。

  我开始尝试有针对性的解决眼前的困局,我知道他们基础极差,也知道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根本不想学习,甚至他们自己也说“老师,除了上课、写作业,您让我们干什么都可以”。于是我努力寻找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发掘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教学内容,努力让每一节课都变得不那么枯燥,试着跟每一个学生建立朋友的关系,平等的交流。一段时间下来,我感觉得到他们开始喜欢听我的历史课,甚至有学生跟我说“老师我长这么大,从来没上过这么有意思的历史课”,这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获得了作为一名老师的满足感。

  其实仔细想想,偷懒、叛逆是每个十六、七岁孩子的天性,曾经的我们也和他们一样,讨厌被束缚和限制,只是可能这些东西在他们身上尤为突出罢了。

  曾经听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没有职业教育,就意味着要多盖成百上千的看守所和监狱。”刚听到这句话时,我觉得似乎言过其实,可是现在我却认为这句话是正确的。不是每个人都适合义务教育—大学—工作的教育模式,这也许和性格、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等等很多东西有关,而十几岁的孩子三观还没有完全形成,做事容易冲动,喜欢意气用事,因此这个年纪也是最容易入歧途的年纪。所以这句话一直提醒着我,教书的同时不能忘了育人的重要性。

  我开始思考,他们为什么会如此?逃课、厌学,崇尚暴力,不相信老师,对一个人的喜恶也很容易发生转变。我开始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去,一点一点打开他们的心扉。我发现,这一切的原因似乎是因为,他们觉得在家庭、学校、社会,都没有得到足够的关心和重视,他们试图通过一些极端的手段吸引别人的注意。他们其实很脆弱!

  于是,我也试着改变与他们交流的方式。

  比如以前如果想要阻止他们去做一件事情,我可能只是简单的禁止、生硬的要求,而现在我会试着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去分析事情的原因、利弊、缓急,耐心的说给他们听,获得他们心底的认同。

  我尝试在授课的间歇告诉他们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时间久了我发现,有些东西你不说,他们是真的不知道。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发现好多学生吸烟,每次课间回来都带着满身的烟味。一次我不经意间在网上看到一组“吸烟有哪些危害”的图片,随手转发给了几个吸烟的男生,结果他们被吓了一跳,跟我说,“我一直以为吸烟有害健康就是写在烟盒上骗人的,原来真这么可怕。老师我要戒烟!”

  现在想起来,一年时间真的不长,这300多个日日夜夜的欢乐和艰辛,温暖过我,打击过我,成就过我,更改变着我。

  在多少个夜不能寐的晚上,我曾经反复问过自己,选择支教,你到底后不后悔。而现在,我只想对自己说,何必纠结于得到还是失去,至少这一年时光,我不曾辜负,无愧于心。(北京交通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 刘世伯)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