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研支团:将最好的年华送给我的西部

 

2016-10-21 09:4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一年,这是一段不算很长,却足够让改变发生的时间。一年的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而对于一群人来说,又意味着什么?

  从2001年第一批同济学子肩负同济大学支教团的大旗奔赴西部开始支教活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6个一年。一批又一批充满朝气的同济人,怀揣着青春的理想,用爱心包容,用足迹丈量,在最好的年华将自己扎根在了云南、四川、甘肃等省的土地上,践行自己青春的承诺。

  爱洒元谋 坚定笃行

  飞驰的列车载着一位位同济人,奔向了祖国西部。穿越绵延的崇山峻岭,跨过蜿蜒的溪涧江河;这一幕幕场景,让从小在西部城市贵州遵义成长的陈俊百倍感熟悉。过去四年曾一次次从山区去向东部的他,这一次,前往了相反的方向。作为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元谋分队的队长,开始了在云南省元谋县第一中学一年的支教生活。

  位于云南省北部的元谋县,是同济大学最早派出支教团的服务地,与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历史由来已久。支教学校元谋县第一中学位于云南省楚雄州元谋县的元马镇,是县内唯一一所完全中学。而作为唯一一所完全中学,学校有着很大的升学压力。来到学校后不久,陈俊百便承担起了高三三校生班级的高考专业科目教学任务,与普通高考不同,三校生高考的总分为600分,其中专业科目分值占了总分的50%,为300分。这样的重任,对初入教职的他,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刚开始接到这项教学安排的时候,心里其实有些不安,对教材不熟悉,准备的时间也不是很多。能否胜任,自己内心是没有太多把握的。”面对这一个全新的挑战,他开始一步步研究教材,根据课程安排制订了教学计划,在一个多月的时间中,慢慢地熟悉了这一方小小的讲台。

  除了日常的教学活动,他和其他几名支教团的成员也一起承担了学校团委、教研室等处室的工作,并协助学校举办了如演讲比赛、成人仪式等各类活动。九月底,支教团的四位成员一起将来自同济大学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助学善款,送到了元谋一中五十余位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手上。对于支教团来说,这一份钱款,不仅帮助他们减轻生活上的压力,也传递了一份鼓励与希望。而这,正是他们来到西部支教的原因所在。

  陈俊百说,成为一名支教志愿者,在一年有限的时间中,到底最终会为学校,为这里的学生,或者是为自己带来怎么样的改变,或许很难预知。但可以确定的是,自己和其他成员的这一份努力,不再仅仅属于自己,而是承载了许多人的未来和希望。在意义之外,支教,更多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一年的时间中,所做的每一件事虽小,但在前进的路上,将会步步坚定。

  “做个名副其实的同济人!”这是同济大学前校长裴钢老师在同济大学2016届毕业典礼上向同学们提出的寄语,也是对每一个同济人学有所用,奉献社会的期望。对于支教团来说,在西部的这一年支教,也正是践行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同济人的使命。

  情系李庄 不忘初心

  一本叫做《酥油》的书,在第十八届支教团成员白梓迪心中埋下了对支教向往的种子。书中描写的在藏区支教的老师的故事,让他产生了强烈的意愿和殷切的期盼,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为一名支教老师,利用自己所学,传授他人知识。

  怀揣着最单纯的理想,8月26日,白梓迪和支教团的其他5名成员一起来到了长江边的这座文化古镇——李庄。从黄浦江畔的同济大学溯流而上,1900公里之距,就是万里长江第一镇李庄镇。一脉相承的缘分,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李庄与同济77年的情谊。从抗战初期,李庄慷慨接纳同济大学师生开始,它就成为了同济学子的第二故乡,而对在这里支教的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来说,这份家的含义更为深刻。

  李庄中学位于李庄镇中心,分为初中部和高中部。而支教团的6名同学将会在初高中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展开这一年的教学工作,此外,他们还将参与组织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2016年是同济研究生支教团奔赴李庄中学支教的第11年,10年来,已经有49位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地域却心怀共同理想的青年学子在这里奉献了自己最好的年华。他们不仅在教学岗位上工作勤勤恳恳,也作为李庄与同济的桥梁,通过两校间的互动续写着同济与李庄的故事。

  对于白梓迪来说,来到李庄,可以说是服从志愿安排的一个巧合,但真正望见了江水澎湃,步入这所他将要陪伴一年的学校,教师这一身份的使命感油然而生。白老师任教李庄中学初一7班的地理,“也许有的老师认为新学期的第一节课是用来讲纪律的,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刚上初中,首次接触地理的初一学生喜欢上这个学科”。为了让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设计专业出身的他又一次为了备课熬夜了。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