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大笔友呵护项目帮助4000余“丁真”看世界

 

2020-12-18 11:28: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8日电(记者 李彦龙 通讯员 张芳敏 许丹)日前,由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发起并实施的“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荣获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该项目于2015年发起,致力于为西藏山南、湖北恩施来凤、广西三江、贵州铜仁等偏远地区的中小学生搭建长期的书信交流平台。项目旨在发挥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影响,通过一对一书信往来,给予孩子陪伴与文化引领。

  项目实施五年里,8552封书信往返于中南民族大学1319名大学生、硕博研究生与西藏山南、恩施来凤等地区4276名“丁真”手中。孩子们通过书信看到了远方的世界,志愿者们收获了来自远方的一颗真心。

  “我一定会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名叫仓决吉巴的西藏小女孩给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写了一个小纸条:“老师,你们为我们做得事,我都记在心上。我一定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们的淳朴与真诚感动了志愿者们。在支教过程中,志愿者们感受到了孩子们对外交流的渴求和对山外世界的憧憬,“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便从这个小纸条生根发芽。

  2020年9月,武汉疫情态势早已得到了控制,而西藏的孩子们却深深挂念着身处武汉的哥哥姐姐们。“八年级的一个小女孩把她攒下来的5个口罩寄到中南民族大学,信里满满是她的鼓舞和叮嘱。这份难得的情谊,让志愿者铭记在心。

  马珠是中南民族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服务于山南市乃东区中学。“西藏的很多学生没有走出过雪域高原,他们非常期待收到远方哥哥姐姐们的来信。孩子们给志愿者的信中,也寄予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和憧憬。而孩子们收到信欢呼雀跃、单纯可爱的模样我至今都还记得。”对于马珠而言,179天的支教生活是他难以忘怀的经历。

  孩子们都非常珍惜每一次书信交流的机会,他们会在信件里放自己喜欢的明信片、亲手制作的手工艺品、藏族特色纪念品等寄给志愿者们。收到中南民需大学志愿者的回信,他们会快乐地与小伙伴分享,并将自己的经历与收获记录在日记本上。

  马珠谈到自己的支教经历时说:“在一次家访中,八年级的尼玛仓决和我们一起分享了来自武汉的信件。她用并不流畅的普通话一字一句地读着,看信时的专注和读信时脸上的微笑让我们觉得一切都是值得。”

  “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以书信为依托,承载着孩子们对山外世界的好奇,成长过程中的迷茫,求学路上的疑惑、梦想与希望的种子。而中南民族大学的志愿者们作为孩子们的良师益友在书信中,用心书写每一份回答,用爱浇灌每一颗种子。

  “毕业后,我希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

  杨花是23届研究生支教团的成员,她参与志愿项目已有两年时间。杨花与对接学生往来通信14封。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孩子们都会在信里向她一一诉说。学生们的汉语水平不高,书信文字显得零碎,但杨花总会耐心地对他们提出的疑问进行梳理,区分出重难点并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孩子们解答。

  桑吉梅朵是杨花对接的服务对象。在信中,桑吉梅朵用简单而稚嫩的语句描述她眼中的西藏,美食,风景,她把西藏的美食和风景装进信里送给远方的姐姐。桑吉梅朵也不能料想,她的书信却在杨花的心里埋下了去西藏支教的种子。

  桑吉梅朵对山外的世界满怀憧憬和好奇。在信中她一次又一次的询问武汉的模样,中南民族大学的模样。杨花总是耐心而细致地回复她,用文字为她描绘了山外异彩纷呈的世界。对于杨花每一次的热心回信,桑吉梅朵看在眼里,放在心里。为了表达感谢,她攒了一周的零花钱,买了一个小皮筋连同书信一起寄给了杨花。收到回信的杨花看到夹在信件中的小皮筋十分感动。

  “这个项目作为一种双向的互动,一方面是我们陪伴引导着孩子们,另一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重新认识自我。通过书信交流,我目睹了孩子们逐渐转变学习态度,变得开朗活泼,我感受到了志愿服务的力量,这让我更加坚定地选择支教服务。毕业后,我希望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工作,在正青春之时力所能及地为基层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1年8月,杨花将奔赴西藏。她表示:“对于即将到来的一年支教生活,我希望自己可以守望支教初心,传递和接力志愿服务的温暖和力量,能够真正用态度、用行动,去努力做一名合格的教师,为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马万玲是“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中为数不多的博士志愿者,也是项目早期的参与者之一。她说:“和孩子们写信,是我课余生活最幸福的时光。”从本科到硕士、博士,马万玲常常和同为笔友计划志愿者的学弟学妹们分享着自己在西藏的故事。

  马万玲表示:“书信里我们互相鞭策。他们有些上了藏大,我继续攻读博士。希望笔友见面会时,我们都成为更好的自己。”

  书信交流给予孩子们成长。参与这个项目的孩子们受益匪浅,有的还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措吉于2019年考入心仪的中南民族大学,与曾经的支教老师“再续前缘”;旦增刚旦在志愿者的开导下,逐渐克服厌学心理,主动积极学习,学习成绩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嘎玛次仁通过书信交流,逐渐敞开心扉,积极乐观面对生活。

  项目实施五年来,中南民族大学一届又一届优秀大学生和4276名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结对子”,通过书信交流开启了孩子们的大学梦想,同时也吸引着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走进中西部。

  “继续冲,还有更多的孩子在等我们。”

  如今在西藏支教的刘相是现任“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的负责人。2020年11月,该项目参加了第五届全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荣获金奖。刘相代表团队参加了比赛的答辩。“这个项目能获得金奖我非常开心,这既是对我们近几年志愿服务工作的肯定和认可,也是对历年来参与志愿活动的同学们的鼓励。我们将继续丰富项目形式、提升项目影响力,把项目继续做大做强,因为还有更多的西部孩子们想通过书信追逐青春的梦想。”

  据了解,“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自开始实施以来,就在不断完善中创新着管理制度。今年年初,团队将项目的实现形式转移到线上,开通音频类节目,实现沟通方式多元化。

  在今年的疫情期间,中南民族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借助互联网平台,开通线上音频栏目,线上直播读书交流会,让西藏山南、恩施来凤、广西三江等地的学生远隔万水千山也能听到志愿者们的声音。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见字如晤,笔友呵护个十百千万工程项目”力图解决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沟通意愿差、汉语水平应用弱、学习动力不足的问题,帮助他们拓宽眼界、培养家国观。接下来,中南民族大学新一届的研支团成员们将不忘初心,秉承着让更多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的目标,为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奉献青春力量。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