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随笔:走进瑶乡一年支教改变一群孩子

 

2015-06-19 09:05: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我来自陕西宝鸡农村一个普通的家庭,今年24岁。母亲曾在乡村小学担任过四年民办教师,虽然每个月领着108元的工资,但她却付出了让她的学生和我足以敬佩一生的辛勤劳动。母亲榜样的力量,加之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我始终坚持着一个梦想,那就是去一个偏远的乡村,做一回支教老师。

  深入基层,勇于担当

  临近毕业,我本可以签下不错的工作,也可以直接攻读硕士研究生。然而这都不是我的梦想,他梦想着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一名光荣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投身乡村教育事业。2014年6月,广西大学委派我到井冈山接受团中央西部计划项目办组织的培训,期间我多次向优秀的志愿者群体虚心请教,很好地汲取了经验。这段宝贵的经历,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支教梦想,并励志做一名优秀的西部计划志愿者。

  2014年8月,我加入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大学生第十六届研究生支教团,并担任广西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团长,赴国家级贫困县富川瑶族自治县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工作。一到富川,我就拿出自己一贯的热情,投身到这片热土的建设中来。在帮助高三学子“圆梦大学”的爱心活动中,我主动与学生对接,了解每位申请学子的具体情况,与团县委的老师们累计募集资金10万余元,解决了全县100位学子的路费问题。活动过程中,当自己了解到个别同学家境特别困难,顿生恻隐之心。顾不上其他,我便立刻利用自己在大学期间了解到的情况,努力与各高校资助管理中心联系,为这些贫困生寻找“绿色通道”。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用自己的真诚打动了很多老师,让好几个学生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在这之后,我始终牵挂着这群弟弟妹妹,时常通过QQ或微信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状况,倾听他们的困难和需求,鼓励这些孩子们,要不断进取,勇攀高峰!

  我在支教单位的具体职务是147班班主任和145、146、147三个班的地理老师。孩子们常说王老师的要求,亲切严格;授课,风趣幽默。我还经常利用 下午大课间,为个别后进生补课。尽管自己带的都是后进班,学生大多学习功底薄弱,但值得安慰的是孩子们都很喜欢我的课堂,在同行评议中自己也可以列为“优秀”等级。

  用心呵护,关爱成长

  然而,在我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上课时总是若有所思,眼神中透着一丝忧郁;他们下课后总是沉默寡言,行为中透着些许孤独;他们遇到问题时只会藏在心里,言谈中透着点点胆怯。作为班主任的我很想与他们接近,但总感觉到一种无形的阻力。直到有一天,一个来自广东佛山的电话敲醒了沉睡的我。当我接起电话,不等我开口,对面便传来一阵颤抖的声音:王老师,您好!我是李XX的妈妈。带着些许的疑惑,我说了声:你好!接下来家长的一句:王老师,我求您件事。我和XX他爸都在广东打工,我们不能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麻烦您多关心,有什么情况您多和我们说说。开学后不到一周的时间,我陆续接到了来自浙江、福建、广东、江苏不同地区近20个家长打来的电话。但他们无一例外,开场就是一句:王老师,我是孩子的家长,我求您件事。我就在想:求,求,为什么是求?一个求字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多少孩子对父母的思念,一个求字背后到底掩盖了多少家庭的聚少离多。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