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19 08:26: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如果不把这些事情记下来,我想,我的记忆里会被偷走很多感动和柔软。
照元已经第四次不交作业了,而且默写更是一塌糊涂,总是出现一些我没有听写的词语。我感到很纳闷——这熊孩子是在和我开玩笑么?我凶过他,他总是一副懵懵懂懂的样子仰着头看着我拉得老长的脸。
我这次实在是气急败坏了,周末作业一字不动,默写一字不对,书背了半天只会背一句话。我想人固然有所差别,但五年级的孩子毕竟还小,差别不会很大。我叫他来办公室读书,他读两个字,跳过一行读下面的字了。
“你为什么不能下点功夫?”我已经很克制地批评他了。
“我……”他只说了一个字,停下来了。
“把书拿起来,读!”我怒火又增。
“所以,我愿意……自己的……”这一句只读了这些,他继续吃力地读,每一个字从嘴里往外蹦的时候都显得艰难。
我脑袋一热,震惊、愧疚涌上来。他的语文基础竟然差到这种地步。这一段话大概有百余字,他认识不到三分之一,能读准确的更是少之又少。我突然十分自责,他真的已经很努力了啊!他能背出来一句,他会把自己会写的字往默写本上写,而不是交空的来!这难道还不够么?
“你回家以后干什么?”我终于平静下来,淡淡地问道。
他说:“收玉米。”
“收玉米?”
“去帮爷爷奶奶家收。”
“到家几点?”
“八九点。”
一字一句,就像炙热的火星溅到我脸上。
“想学么?”我突然问。
“想!”他说这个字的时候,尤其坚定。
“只要你想学,老师就愿意教!”我似乎被他坚定的语气感染了,不是似乎,应该是完全。
“把书翻到第一课,第一段。”我说,“读”。
“转过(街)……”他乞求地看着我。
“这个字读‘jiē’,第一声,跟我一起读,街。”
“街,街,街。”
几乎就是这样子,我一遍又一遍地教,第一段几乎全部都要加上拼音,他才能勉强读顺。总共不到50字,教了半小时。我现在一点都不感到惊讶了,我很清楚,如果我去学德语,半小时也学不会50个词。
“老师送你一句话,‘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说。因为我曾经在他这么小的时候被这句话激励过,所以天真地认为他也能有所领悟。
可是这句话里,他只认识“只要”两个字。
我又逐字教他认,然后将李白的故事讲给他听,我想他大概懂了,至于究竟懂了多少,并不知道。时间不短了,我怕耽误他赶车。我们学校的很多学生回家都是包车,在山路上摇摇晃晃半个小时。很危险,很疲累,但是没有办法。
走之前,他竟然和我说:“高老师,再见!”这几个字,他说得很干脆,很响亮,我能感受到其中发自内心的一种谢意。我又惊又喜,连忙说:“快回去吧,路上注意安全。”
第二天早上,他主动地到我办公室说:“高老师,我第一段能读熟了。”他结结巴巴地把课文读出来了,脸上满是喜悦和自豪,更有一丝害羞。我说:“很好,有进步。”接着,他问我今天该学些什么。放学后,他继续来到我这里,第二段已经被我红笔标注的拼音塞得满满当当。
说到读课文,我想起那天找个同学示范读课文。那时候我对班上的学生还不是很熟悉,我选择点名来读书。那次恰好点倒了小娟。她一脸惊讶地看着我,仿佛在说:“高老师,你怎么会找我呢?”她读课文的时候总是漏字和添字,还经常停顿。我说:“你读得不是很好,还得多练练。”
突然,班上的其他学生说:“高老师,她就这样的,这是她读的最好的一次了!”小娟把脸埋在凌乱的头发里,一声不吭。我很气愤地说:“你们很厉害啊,凭什么她就是这样的,凭什么你们可以降低她对自己的要求?读不好就是读不好。霍金要是像你们这么想,他只有一根手指头能动,岂不是能活着就不错了?”我明知道孩子们并没有瞧不起小娟的意思,相反地,她们在替小娟解围。我说这些话无非是想告诉小娟,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不能低。如果自己都放弃自己,又指望谁来拯救你呢?你还小,人生还有无限的可能,不要成为人们已经习惯轻易原谅,习惯轻易同情的那个小娟。我不知道她能不能听懂这句话,但我相信她能,因为她听我讲话的时候抬起了头。
这次默写,我很意外,和照元一样基础薄弱的贵嵩竟然将一首古诗默写得全对。为此,我特地在全班面前一再地表扬了他。放学后,他也留下来,和照元一起读书了。
我看着他们吃力地阅读的样子,心里其实很疼。
比如贵嵩吧。“作业为什么不写?”,他说:“爸爸妈妈不识字。”没想到我劈头盖脸地给他来了一句,“这算什么破理由!”后来我意识到,他应该是想说,自己基础差,在家里爸爸妈妈没法辅导自己,所以很多作业压根不会做。但是我并没有松口:“爸爸妈妈不认识字,难道你不该替爸爸妈妈把那些字学回来么?”他被我说得一愣,然后注视着我,等待我继续说:“爸爸妈妈不识字,你就应该学三个人的字,别人学一个,你就要学三个。”他继续注视着我,但我从他的眼神中看出,他应该是把我的话听进去的。
今天放学后,我送了贵嵩一句话:“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他比照元好点,认识一半的字。
读完书后,他俩一起说了声:“高老师再见。”然后一溜烟跑掉了,我知道,他们还不太习惯这么礼貌,不太习惯这么主动,不太习惯和老师这么交流。但我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一定会从容地、自信地和老师说声再见。我很期待,希望那一天能早早地到来。(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高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