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师大研支团支教16年只做一件事:教育扶贫

 

2018-01-31 10: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大山、阳光、课本、粉笔、铃声”这些朴实的词汇构成了支教人心底最温暖的记忆。“孩子们的未来就是大山最美好的希望,而我们有幸作为大山里的引路者,愿意用美丽的青春年华去搭建大山里的美好希望……”

  16年,103人,3个支教地,故事从开始的那一天就围绕着“支教、志愿、扶贫;团队、接力、传承”这6个词语发酵着。作为四川省较早加入研究生支教团的高校,四川师范大学于2002年加入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16年来已连续选派103名推免研究生志愿者前往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3个支教地服务。

四川师范大学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在一起。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第14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与孩子们在一起。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支教——做好教育教学这件事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川师大研支团坚持扎根民族地区,为藏区、彝区的孩子们带去知识,也带了希望和梦想。16年川师研支人严守支教讲台,做好教育教学这件事,严格要求自我,全力做好教学“6个一”,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创立“321”教学反思模式,实施“四互”教学计划。

四川师范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敬玥在汇报课上。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第18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敬玥在汇报课上。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教学之外,支教团也主动承担班级管理、教学辅助、兴趣教学、助力高考等工作。每年川师研支人以“陪你过节”的形式展开对学生的陪伴关怀活动,积极开展“艺术兴趣班”、“第二课堂”等活动。

  志愿扶贫——志愿是青春最美的名片

  “作为一名支教老师,我常常在想能在这一年里为孩子和老乡们多做些什么。”这是川师研支团每一位成员的真实想法,1个人的1年时间不长,但103人16年的志愿扶贫却从未间断。

  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研究生支教团中的一员,川师研支团,在做好支教教学的前提下,发挥志愿精神,参与扶贫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教育扶贫工作。

  在2008年的“5·12”大地震中,他们的支教服务地——茂县正处于震中区域。第9届研支团五名成员主动申请留在灾区服务,他们说:“我们愿意坚守在这里,给大人搭把手、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他们与当地人民携手渡过了震后最困难的一段时光。

四川师范大学第9届研支团开展助学活动。图为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第9届研支团开展助学活动。图为研支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支教团联系爱心资源发起“爱行岁岁”,开展捐资助学活动,为服务当地中学家庭贫困的孩子筹募书籍、物资等,联系建立爱心帮扶资源,开展校园募捐活动,在川师大掀起了一股支教扶贫热潮。几届研支团成员持续持续跟踪调查回访,建立了《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家访学生档案》。第16届研支团募集资金为茂县八一中学在校建档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3万余元,第18届研支团联系爱心资源为普格中学高中建卡户学子发放助学金7万3千元,实现了在校建档贫困学生资助全覆盖。

四川师范大学第16届研支团成员开展家访,并与学生及其家长合影。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第16届研支团成员开展家访,并与学生及其家长合影。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大历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扎根基层,积极主动地宣讲党和国家政策,积极参与当地“禁毒防艾”、“打击非法集资传销”等普法活动,通过“农民夜校”等途径向群众宣传先进的、科学的知识。

  支教行,一生情

  每一个川师研支人在支教中有过奉献,也有过成长。学校对研支团成员坚持跟踪培养,力争打造西部地区教育扶贫排头兵,从9个步骤开展实施:招募宣讲、预选观察、社会实践、正式选拔、岗前培训、支教服务、中期检查、考核考评和推荐工作。

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在校研支团成员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四川师范大学举行在校研支团成员座谈会。图为座谈会现场。四川师范大学研支团 供图

  在历届川师研支人中也不断涌现出优秀代表,并激励着后来人砥砺前行。第二届研支团成员闫从华,先后被评为教育部“正保教育杯第三届全国ITAT教育工程就业技能大赛”最佳指导教师,获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目前是该校最年轻的获评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教授之一。第四届研支团成员杨程主动提出到茂县最偏远的学校服务,他的感人事迹被多家媒体报道,曾挂职担任长宁县副县长,目前担任四川师大数软学院党委副书记。第十七届研支团石凯丽同学,赴四川、湖南、山东、吉林进行四川省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事迹巡回分享会,获得“四川省优秀志愿者”称号。

  志愿服务,没有终点。川师研支团以真诚奉献为名,将“家”与“国”紧密相连,以“重德、博学、务实、尚美”的师大品质,将中国梦与青春梦交织,愿志愿火炬继续传递,将爱的奉献进行到底。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