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研支团支教纪实:奉献湘西 情暖苗乡

 

2019-01-24 09:39: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李川)随着春节的临近,在异乡工作和上学的人们纷纷搭上了回家的列车。在湘西吉首市民族中学进行支教服务的坤福贤,还在办公室备课,在完成一学期教学任务后的他依然选择坚守,为学生补课答疑。

  坤福贤是清华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队员。2018年8月,他和四位队友戎静、黄莹泓、朱强、支宇珩一起从北京来到了湘西这片土地,希望能为这里的孩子带来一些改变。半年来,五位志愿者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公益为特色,以调研为支撑,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学生的成长上来,在湘西挥洒青春的汗水,实现自身的价值。

  “无限的耐心”

清华大学研支团湘西分队成员合影。清华大学研支团 供图

  初到吉首,志愿者们很快便进入了角色,以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兢兢业业。针对学生学科基础薄弱、学习习惯较差的问题,志愿者们狠抓习惯,以无限的耐心指导学生的学习。黄莹泓身为高一的物理老师,她认为理科的薄弱来源于初中和小学的答题规范和计算习惯,她一笔一划地教学生从规范草稿纸的使用开始纠正起,她的办公室常被学生挤得人满为患,每周五放学后黄老师坚持为留守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单独辅导”;支宇珩采用多种方式与学生交流,在他的办公桌上有一个留言本,学生可以在上边预约与支老师单独聊天谈心,也可以给支老师提意见建议,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进行交流;班里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差,有的甚至不会解答一元一次不等式,朱强每天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决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每周周末,戎静都会给自己结对培优的学生进行突破训练,再送他们回家。戎静的行动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一位女生在日记中写到:我最喜欢的人是戎静老师,她一直耐心地给我辅导,带我吃饭,我们一起散步,戎老师是我学习的榜样。

  不管在办公室,还是在教室,几位老师身边总是围着一群学生。勤能补拙,在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学生逐渐进入了高中的学习状态,成绩也在逐渐提高。

  助梦与陪伴,点亮星星之光

  吉首市民族中学坚持“文化立校、教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发展理念,特长生教育是学校的一大亮点。为了帮助美术特长生树立信心,激发斗志,提升专业水平,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开展了“助梦共绘”公益活动,邀请了清华美院的学生作为 “助梦导师”来到学校为美术生做特长培训。“助梦导师”结合自身经历,从特长生的专业技巧、特长学习与文化学习的关系、优秀作品分析等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对学生的立志与成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留守儿童比例高是吉首市民族中学学生中比较普遍的一个问题,除了知识传授以外,志愿者们更希望能了解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声音。为了与学生有更多沟通的机会,志愿者们设立了“清心交流空间”,每周在固定的时间与学生交流谈心,陪伴学生的成长。此外,志愿者们还在高一年级选出了一些学生,为他们搭建与清华大学哥哥姐姐们沟通的桥梁,每个月一次书信来往,这对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激励。周末期间志愿者们通过家访,了解贫困学生家庭情况,便于更好地了解学生,指导教学工作。

  半年来,志愿者们还争取多方资源,为吉首市民族中学的学生募集图书和冬衣。总共募集了787本图书和500余件冬衣,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努力做贡献。

  用脚步丈量湘西

  在教学之余,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还走访了吉首市周边乡镇,了解湘西民情。志愿者们到吉首市民族中学对口扶贫的龙舞村云华片区了解扶贫工作相关情况,到吉首的西伯利亚——丹青镇排稠小学捐赠学习用品及冬衣。研支团成员支宇珩还专程拜访苗族第四代鼓王,了解苗族文化发展现状,并着手撰写苗族文化发展的相关论文。志愿者们用脚步丈量湘西这片土地,在实践中共同成长。

  不知不觉中,五位志愿者已经在吉首度过了充实的半年。这半年来,志愿者们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收获了太多的幸福和感动,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更多的去体谅和包容。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的志愿者们用行动书写着志愿华章。

  据悉,1998年,清华大学响应团中央、教育部号召,组建了研究生支教团。二十年来,清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薪火相传,322名志愿者前往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山西、河南、河北、湖南等地区接力教育扶贫,为中西部地区发展贡献了青春力量,更在服务与奉献中了解了国情民情,明确了成才报国的人生志向。截至现在,支教团累计服务时长超过75万小时,教授学生超过1.9万人。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