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2-28 09:52: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彦龙
第一次站上三尺讲台,第一次把所学传递给别人,第一次被亲切地喊“老师”。对于中山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说,他们经历了很多难忘的第一次。
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共选派17届共196名学生分赴青海民和、甘肃榆中、广西百色、西藏林芝等地展开支教服务。林芝地区就有累计10批50多名研究生。
用师道尊严压制不如找对教学方法
刚到林芝市第一中学的时候,支教团队的赵一霖带藏文班时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一次晚自习,班长故意乱回答问题,赵一霖批评他说:“班长你以后上课别回答问题了。”
一句无心的话酿成了巨大矛盾。在之后的课上,班长用藏语制止班里同学回答问题。“我当时非常沮丧,甚至想过放弃这个班,但是队友开导我,帮助我缓解情绪、解决问题”。
支教团的队员开始轮流去教室跟同学谈心,告诉学生们支教老师内心的想法,开导他们即使不能和老师做朋友,也不能破坏课堂纪律。经过四五次之后,学生和赵一霖之间的关系才融洽起来。
“我对他们很花心思,来到这里两个月我写满了两个备课本,课余时间都在去听其他老师的课程。我特别希望学生能理解我、信任我。”赵一霖说。
解决问题需要动脑子花心思。“我刚到这边的时候,总觉得我是带着理想、信念和情怀来的。”魏耀成是支教团中的历史老师,在他的印象里,这边的孩子应该是带着渴望求知的大眼睛听他传授知识,“但是在我来了之后,发现这些孩子不管是初中生还是高中生都有一种贪玩的心理”。
不听课、上课吵闹是支教团来到这里遇到的一个棘手的问题。“‘熊孩子’哪都有”是支教老师们开玩笑时常说的话。
魏耀成说:“我曾经也想用师道尊严压住他们,可是发现这样效果并不好。后来我找到当地的老师请教,他们告诉我这些孩子除了藏族的,还有些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他们不仅要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为了交流还要学习藏语、汉语,为了考学还要学习英语,仅语言上的压力就很大,再听其他课程可能他们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于是,当魏耀成教历史的时候发现孩子们很爱听故事,便在课上拿出几分钟的时间讲讲历史知识相关的故事,带动学习兴趣。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支教志愿者都找到了自己的上课方法。
公益助学找到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屋里正中间是一个炉子,四周几把椅子,简单摆放着一些生活用品。进入卧室,有3张床,全家人都挤在一起。”这就是支教团的龙丽清在家访时看到的情景。
其美旺姆是林芝市巴宜区中学一名成绩优异的贫困生。
周末的早上龙丽清陪着其美旺姆回到家中,“路上很冷,我一路握着她的手,孩子穿得很少,让我很心疼。”龙丽清说,“旺姆很瘦,当我拍着她的背,可以摸到她背上的骨头。虽然瘦小,但是她只要回家就帮家里打酥油茶洗衣做饭。”
对学生进行家访是中山大学“一对一”助学项目考察贫困生的第一步。“一对一”即一个资助人对应一个受助学生,原则上资助人需资助受助学生至大学毕业或结束学业为期限。为了资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支教团的志愿者通过实地走访,确定每一个受助对象。几年来,通过志愿者的努力,当地已有超过150人受到资助,资助总金额逾130万元人民币。
说起家访的事情,龙丽清落下了眼泪。“藏文班的江永卓玛父母去世了,5个兄弟姐妹相依为命,他们的叔叔平常会照看他们。由于叔叔自己还有两个孩子,一起负担7个孩子的生活,还是很艰难的。”龙丽清认真地记录下学生的情况,帮助他们找到资助人。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