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支教团:梦想在大足发芽

 

2015-12-11 16:0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延兵

南京师范大学支教团:梦想在大足发芽。

    中国青年网北京12月11日电(通讯员 黄小倩 肖国徽)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由共青团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从1998年开始组建、1999年开始派遣,采取自愿报名、公开招募、定期轮换的“志愿加接力”方式,每年在全国部分重点高校中招募一定数量具备保送资格的研究生,到国家中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开展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今年8月底,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大足中学、大足一中,一行5人开启了在大足的社会实践之旅。这些90后的研一学生从学校到另一个学校地域的转变,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有哪些不一样的成长感悟呢?今天,记者带你走近这个充满活力的90后支教团。

  帅小伙用“《论语》”解心结

  “在考试中,字迹一定要工整,阅卷老师在打分时很大程度上也看重卷面的工整……”10月26日下午,在大足中学高一(1)班的教室里,作为班主任助理的杨鸿飞正在给学生们作语文月考的考前辅导。台下的学生们也都聚精会神地听着老师的教导。

  杨鸿飞今年24岁,河南周口人,是南京师范大学古典文献专业研一学生,也是此次支教团的“团长”。谈到支教以来的感受,杨鸿飞一连说了三个没想到。

  “以前只是在书本里知道大足,以为是个比较偏远、条件很差的地方,没想到比想象当中好得太多。”杨鸿飞说,来到大足这个被石刻文化侵染千年的地方,着实让他感触颇深。

  其次就是教育模式和学生培养方式上,跟自己理解的方式有很大的区别,也让自己学到了很多东西。

  从今年8月底到大足中学,杨鸿飞先后负责了学校行政,以及图书馆的整理、借阅工作。今年教师节后,担任起了高一(1)班的班主任助理。

  初次与全班学生见面,杨鸿飞还是很紧张,为了快速拉近和学生的关系,他让全班同学都叫他一声“大师兄”。在之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杨鸿飞主动和学生打成一片,现在已经能叫出全班90%学生的名字。

  杨鸿飞所在的班级被称为“阳光班”,全班48名学生全部靠资助上学,家庭也相对贫困。细心的杨鸿飞很快就发现了学生的特点:自尊心较强,和其他班级同学的交流较少。如何让学生们把自信心建立起来,也成为了杨鸿飞的努力的方向。

  经过和班主任老师的交流,杨鸿飞想到了用自己最擅长的古典文学潜移默化地开导学生。“每天的晚自习,我们会给大家读一些《论语》中的句子,再将这些句子中的小典故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大家听,从中教会他们一些人与人相处、交朋友的方式。”杨鸿飞说,没想到才过了1个多月,学生们在表达上就有了很大的起色,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多了起来。

  另外,杨鸿飞还发现,学生们每周的周记,也是学生们吐露心声的一个方式。所以在批阅的过程中,杨鸿飞也特别注重和他们的交流。

  “学生们会把最近遇到的问题,一些心里话或者一些成长的感悟写进周记里。”杨鸿飞说,“我会静下心来仔细看完,然后用评语的形式,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去做,很快就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学生们的‘心结’也在逐渐地化解。”

  “能够直接面对学生时代接触不到的东西,增长自己的见识,一直都是我最大的梦想,如今也在一一实现。”杨鸿飞表示,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变,让他对目前基层教育现状有了更深的领悟,也让他在分享的能力上有很大的提升。下一步,他还准备联合其他志愿者,利用空闲的时间,做一个有关大足石刻旅游方面的调研报告,丰富这趟大足之旅。

  重庆“云姐”的社会实践

  “任若冰,你看起来脸色苍白,不舒服吗?”

  “没有,云姐,我只是有点小紧张。”

  “别担心,放松去考,老师相信你,加油哦!”

  站在足中高一(2)班门口,杨桂云挨个儿看着参加月考的学生们走出教室,并不断地嘱咐他们要细心答题。22岁的杨桂云是这次来足中支教的唯一一个重庆人,家住綦江区。这个长相甜美的重庆妹子说话时总是面带微笑,言谈举止无不透露着优雅的气息。

  杨桂云本科毕业于南师大的生物工程专业,通过严格选拔,被保送到本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而今年的支教则成为了杨桂云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前的一个过渡期。

  当得知自己将担任高一的班主任助理和生物代课老师时,她便开始认真规划接下来一年要完成的任务。对于一些可预知的问题,她早已想好了解决办法。

  “才进入高中的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学业规划很迷茫,找不到方向感。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引导他们走出这个困境。”从军训开始,杨桂云就一直陪在高一(2)班的学生身边,提前了解他们各自的学习、生活情况,像朋友一样和他们沟通交流。

  当面说不出的困惑以及近段时间的自我评价,学生每个月都会通过“家校联系本”记录下来。杨桂云仔细翻看每位学生的记录,并及时给予书面回复,必要时还会一对一当面沟通,以此帮助他们规划好高中的学习生活。

  第一次上讲台讲课,杨桂云既兴奋又紧张,担心自己教不好,导致学生听不懂。一节40分钟的生物课,她提前准备了近3个小时:整理重难点、准备课件与教案、听取指导老师意见、预先“排练”一遍……没想到一堂课结束后,学生们反响都不错,这极大地鼓舞了她的信心。

  白天,杨桂云上完课,便忙着去图书馆整理书籍资料,晚饭后,她抱着一大摞作业本急匆匆地跑向教室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做题。晚自习结束已是9点50,她这才回到教工宿舍休息。

  虽然每天的工作既繁琐又辛苦,但学生见面的一句简单问候——“云姐好”让她觉得再累也值。由于和学生的年龄相差仅5、6岁,所以大家都亲切地叫她“云姐”。

  在杨桂云身上,丝毫看不到独生子女惯有的娇气。父母本打算来大足看她,却被果断拒绝。对于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在与父母的通话中,杨桂云总是轻描淡写,不让家人担心。同时,她也通过跑步锻炼、种植花草等方式调节自己的情绪。

  “在我的职业规划里,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是终极目标,我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位90后女孩儿,体验了社会实践,开阔了视野,也提前适应了教师这一梦想中的职业。在支教的众多收获中,杨桂云表示,和学生们建立的深厚感情弥足珍贵。

  江苏女孩的大足缘

  朴素的运动装,一头披肩长发随风飘扬,22岁的支教老师钱晓蕾外表看起来像个高中生。钱晓蕾本科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物理学(师范)专业,今年八月底,通过“研究生支教团”这个平台,她和4名校友一起来到了大足,开始了一年的支教生涯。

  家住江苏苏州的钱晓蕾,与人交流时轻言细语,是个地道的江南女孩。第一次来到大足这个陌生的地方,她既憧憬又担忧。

  “这里的环境很美,空气也清新,就是气候有点潮湿,经常阴雨天,不过我会慢慢适应的。”钱晓蕾坦言。可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新环境,任务就来了。

  分配到大足中学的第二个星期,她就接下了高一两个班的物理教学任务,还要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助理。好在去年实习期间,她有过类似的教学经验,再加上有指导老师的帮助,钱晓蕾很快适应了“老师”这一角色。

  由于不懂本地方言,她非常担心和学生沟通时出现障碍,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刚来的时候听不懂重庆话,感觉像一门外语。”有时候,同学们用重庆话提问,她需要反复听几遍才能理解。为了缓解这一尴尬,课间,她经常和学生们一起聊天,顺便学习重庆话。

  对于部分学生来说,物理比较枯燥,学习也相对困难。要把物理课讲得生动有趣是件难事,为此,钱晓蕾备课时总会花大量心思,努力让自己的课堂活跃起来。

  每次讲完课,她总会询问听课老师和学生的意见:“讲太快了”、“互动太少”、“对学生的关注度不够”……这些声音时时刻刻提醒着钱晓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在徘徊于应充当“严师”还是“朋友”的角色时,她一度感到困惑。“以前,我总认为像朋友一样的老师会给学生一种亲切感,他们就会更自觉地学习,但情况并不全是这样。”能在两种角色之间灵活地转换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对学生要宽容,而不纵容”——这是她从足中的一位老教师那儿得来的经验。

  平时批改作业,对于做题不规范或大篇幅错题的学生,她不会置之不理,而是耐心地一一讲解;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她还时常将自己学生时代从平行班“逆袭”,冲刺高分的经历讲给学生们听,以此鼓励他们从基础知识和规范答题“抓分”。

  “从大学选择本科专业那一刻起,我就清楚自己的梦想是当一名物理老师,而这次的支教让我更坚定了自己的选择。”虽然支教结束后,钱晓蕾将返校继续修读原专业的硕士学位,但这次收获颇多的支教经历,她永远不会忘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