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27 09:17:00 来源: 中国青年作家报
在我支教的时光中,遇见了许多可爱的小朋友,他们就像丹凤县金秋的丹桂,初春的木兰花。每每想起他们,回忆中充满了甜蜜和清香。
今天故事的主角,是小L这朵“小木兰”。
她是班里数一数二的聪明孩子,年龄还不到十岁,却有着超乎一般小朋友的成熟,劳动委员、课代表、大组长等等各种活都挑在自己的肩上,每天带领着同学们做操、吃饭,好一副“小大人”的样子。
支教的第一节英语课,我就注意到了她。那时的她由于个子高,坐在班里最后一排,但她总是挺直腰杆全神贯注,最快最大声抢答我的问题,丝毫不给别的小朋友留机会。我时常感叹,小L简直就是爸爸妈妈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第一次月考刚刚结束,由于小L成绩优异,她的妈妈被选做了家长代表。会前,L妈妈专门找到我,从兜中掏出已有褶皱的稿纸,一看就是攥在手中不知演练多少次后的“成果”。
“夏老师,您给看看行不行,这是等会我准备讲的,您知道我的娃是个懂事的好孩子。家里现在有个小饭馆,娃每天下课都去给我做帮手,你也知道平常店里就我一个人,客人多了,洗碗啊什么的真的忙不过来,就得靠她帮我了。”
“我听娃说你批评过她作业本上总是脏的,不怕您笑话,其实娃的作业都是趁着店里客人吃饭间隙在餐桌上写的,油点子就沾到娃本子上了。你说我咋这么不争气,没给娃创造个好条件?”
看着L妈妈的眼泪马上就要落下来,我忙安慰她。L妈妈的情绪逐渐平复了,但我的心头却有一种隐隐的担心,挥之不去。
那一刻我觉得肩上的担子特别重,我知道,我可能是小L一家唯一的希望,豁出去了也要教好她。
又过了一段时间,天气逐渐冷了下来。小L仍旧和往常一样,放学后撸起袖子,指挥同学们打扫卫生,拖把没拧干,她还会上前再用力拧一拧,生怕水滴在过道里,结冰打滑。
终于拧完最后一块抹布,小手已经冻得通红,小姑娘使劲在自己裤子上抹了抹,走到自己的座位上开始收拾书包,我发觉,她拿本子的手,还在微微发抖。
我再也不忍心看下去,忍着心疼转身离开,在购物车里下单了3副保温乳胶手套,到货了便悄悄放在小L的课桌里。从那以后,发现有手套戴的小L,值日的时候更卖力了,还会在干活的时候偷偷抬起头瞅瞅我。
时间又过去一个多月,马上要进入期末阶段,每天小朋友放学之后,老师们都会留在办公室准备复习教案。这天放学值日后,小L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去找妈妈,而是在我办公室门口晃来晃去。
“小L,怎么不回家?”
“英语老师,这几天是爸爸来接我,他还有半个多小时才下班,我在等他。”
“那进来呗,正好我在写教案,你就在我旁边写作业,我还能监督你。”
小L可能是没想到我会这么说,小脸一下涨得通红。
“快来快来,你坐我椅子,抬头挺胸!注意书写!正好我也休息会儿。”
看着她逐渐进入状态,我靠着门,给我的妈妈用视频唠起家常。
唠着唠着我就忘了时间,直到一个中年男士推门进来,我一抬头,是L爸爸。
“你是L爸爸吧,我听小L说最近换你接孩子了,你下班晚,我就先让她在我这写作业等你,喏,就在那儿。”说着我指向了我的办公桌。
转头看向小L我才发现,小姑娘正趴在桌上一抽一抽地哭,我有点懵,一时间慌了神,L爸爸也一脸疑惑地看着我,那眼神像是在问我,夏老师你刚才怎么批评我孩子了?
我忙跑过去安抚她。
“你怎么了。”
“老师,我听你打电话,我想妈妈了,我也想和妈妈视频。”
“哎呀小傻瓜,回家就能见到妈妈啦。”
听到我这么说,原本小L的低声哭泣变成了号啕大哭。
经过向L爸爸询问,我才知道,原来小L家的饭馆一个月前倒闭了,家庭少了一半经济来源。L爸爸在热力公司还有一份工作,L妈妈已经去江苏打工了。
我心里一阵内疚。我没想到,小L天天快乐开心的背后,心中竟然背负了这么多,我又想起了每天放学后仍在忙碌劳动的她,还是那样认真、细致,看不出一点影响。
我当时在心中问自己,如果家庭经济的困境,妈妈的离开,学习的压力,这些事都压在我身上,我会怎么样?而小L,小小年纪的她,竟然能做到这些。
我转而注意到小L的爸爸,手上、裤子上还都是没完全清理干净的煤灰,虽然脸上尽是疲惫,但是望向女儿的眼神心疼又温柔。这个男人慢慢走到小L身后,默默地帮她收拾书包。
爸爸牵着她的手出门走了,小姑娘开始说着今天班里发生的趣事,走过班级门前时,还给爸爸指了指挂在墙上的手套。楼道尽头拐角处,小L回头望向我,用力挥了挥手。
远在千里之外的L妈妈,也会时不时在微信上和我聊着女儿的学习。虽然不在女儿身边,她对女儿的事依旧无所不知。
小L一直很优秀,直到我支教结束回了北京,她的成绩一直保持名列前茅。又快过春节了,刚刚吃过晚饭,手机提示收到了一条消息,打开一看,是L妈妈发来了孩子这学期的成绩单。我点开一看,小姑娘这个学期又是全A。
正当我偷着乐的时候,L妈妈打来了电话,听筒中我又听到了小L那熟悉的声音,自信又充满活力。“英语老师你看到我的成绩了吗,我这个学期也有在努力哦!你还记得我们的约定吗,请你在北京等着我,未来我会去找你的!”
(作者,夏天,北京交通大学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曾服务于陕西省丹凤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