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支教团向孩子们传递梦想的使者

 

2013-11-13 10:18: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在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走过的这10年时间里,学校共有116名队员先后到4个服务地进行义务支教一年。在这个以“80后”为主的志愿者群体中,支教队员们选择暂时告别“象牙塔”,到最基层的西部山区去体验一种别样的生活,在自身得到磨砺的同时,将梦想传递给当地的孩子们。在这里,笔者选取了4个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讲述他们与山区孩子们的成长故事,纪念全体支教队员曾经走过的青春岁月。

  张晓东:支教团的首任队长

  2003年8月,作为学校第一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的张晓东和其他6名队员一起,响应团中央号召,作为青年志愿者来到山西省浮山县支教。张晓东被分配到浮山县惟一的一所高中——浮山中学,担任英语科任老师。张晓东并不是学英语专业的,但由于学校的英语老师奇缺,他抱着试试的心态答应了。半年时间下来,学生们的英语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张晓东自己却消瘦了不少。

  张晓东家在苏北农村,生活非常困苦,父母每年省吃俭用挣到两三千元钱,根本不够他和妹妹读书之用。1999年,张晓东考入哈工大。为减轻家里负担,他申请了助学贷款,并靠常年做家教维持日常的生活费用。大学4年,张晓东拼命学习,几乎得到了国家和学校设立的所有奖学金。

  然而,在张晓东教的班里,有一个家境比他还糟的学生,她的名字叫王优优。王优优家在浮山农村,父母几年前去世,之后爷爷又离开人世,家里只有年迈的奶奶和残疾的妹妹。王优优每星期回家都背回一大袋馍馍,作为一周的伙食。虽然学校为她减免了学费,但平时需要交的书费和学习资料费还是无处可出。得知这一情况后,张晓东经常从自己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挤出一部分资助王优优。  

  一周中最令张晓东感到轻松的事情,就是周末几个同来支教的学友聚会了。在这个时候,他们可以做几个爱吃的小菜,吃一顿平时吃不到的白米饭。还可以借此机会相互交流一下经验,回首大学生活,或者唱一唱歌,缓解一下思乡的惆怅。

  在一次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张晓东说:“学雷锋,不仅仅是扫马路、擦栏杆。我们来这里,重要的是用所学的知识,以恰当的方式去帮助他人。虽然支教只有半年时间,我们惊讶地发现,学生们一天天地成长,我们也在一天天成熟;学生们取得了进步,我们也得到了收获。回去后,我要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讲给同学们听,讲给老师们听,讲给所有关心和关注贫困地区教育的人们听。”

  2004年7月,结束了一年的支教生活,张晓东回到了学校。让张晓东没有想到的是,他收到了很多来自山西浮山学生写来的信笺。其中一封这样写道:“昨天,我们开学了。看到了您给我们上最后一堂课时在黑板上留下的工整的板书,看到了您写下的字,我们仿佛看到了您,想起了您离别的那天,您和我们都落下了滚烫的泪珠、泣不成声。我们真的太想见到您了。今天,要上课了,但谁都不愿去擦您写的黑板。吉海红(学生名)今天值日,刚走到讲台拿起板刷,就听‘等会!别擦,那是张老师写的字!’后排几个同学一齐喊道。最后,直到数学老师走进教师,吉海红才把黑板擦掉!”看到这里,张晓东的眼眶一下子就湿润了。他回想自己这一年的支教生活,有辛苦也有快乐,但就是这种平凡中的感动,值得终生铭记。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