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情怀:助扶贫之路 赴“黔行”之约

 

2021-03-03 15:01:00   来源: 中国青年网   

  2019年的夏天,在东北林业大学完成了四年本科学业,站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的我,选择了追寻榜样们的足迹,加入到了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中来。到西部去,成为一名青年志愿者,为祖国的脱贫攻坚尽献自己的微薄之力,是一名青年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随即向学校项目办提交了报名表,很荣幸,我成为了东北林业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员。

  新学期伊始,怀着对支教生活的新奇与向往,带着大包小裹,跨越三千多公里,我们一行八人从东北来到了大西南。我们的服务地台江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这个隐匿于大山深处的小县城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我们八人被分配到了台江县第一中学和台江县第二中学。简单休整后,我们还没来得及空出时间到县城里走一走,就又一次迈进校园开始了的新生活。只不过这一次,我们不再是学生,而是一名支教老师。

  我在台江一中开始了一年的支教扶贫工作。这一年,我收获了一段和130多名苗族孩子们终生难忘的师生情谊、收获了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弥足珍贵的战友情谊……我见证了我自己的成长与历练,也同样见证台江县脱贫摘帽的决胜时刻。

  台江一中给我的第一印象,和那些大山深处的学校并不一样。平坦的操场,塑胶的跑道,新制的篮球架,如果不是那明显带着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筑风格且有些破旧的教学楼,我不会认为这是一个建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学校。当地的老师告诉我们,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在国家扶贫政策和爱心企业的帮助下,整个操场是2019年暑假重新修建的。至于破旧的教学楼,它的翻修也正在被提上日程。我们跟随着当地老师参观了整个教学楼。我发现了教室里五花八门的多媒体设备。从当地老师的介绍中得知,和体育室的各种运动器材一样,为了让身处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能享受到和城里孩子一样先进的教学设备,它们有的是来自国家财政支持,有的是来自爱心企业和慈善组织的捐赠。在教学楼五层,我还发现了一间 “钟汉良爱心图书馆”。这座占地面积21666平方米,建立在国家级贫困县的初级中学,正是靠着这份教育扶贫的“百家饭”为1300余名苗族孩子建造了一个放飞梦想的知识殿堂。

  这是我在台江一中食堂吃的第一顿饭。食堂阿姨得知我们是从东北来的支教老师,高兴地说着欢迎欢迎,给我们狠狠地舀了几勺鸡蛋花。孩子们的一日三餐都由政府资助,每顿饭只是象征性的收取一点儿费用。这些餐食解决了村里孩子吃饭的大难题。看着孩子们狼吞虎咽吃饭的样子,我不禁生出一丝愧疚。二十余年的城市生活让我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手中的饭碗。在挑剔饭菜不合口味的时候,我不知道在大山里还有这么一群容易满足的孩子。我把餐盘里的鸡蛋花盛给了旁边的一个小姑娘,她腼腆得对我笑着说了声谢谢。

  初到台江,看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于教育扶贫的关注与支持,作为一名青年志愿者,我能做的就是努力在台江一中做一名好老师。

  我是一名八年级的语文老师,承担两个班级的教学任务。作为一名新手老师,我想要借鉴初中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去提升孩子们的成绩。当第一次收齐全班同学的默写试卷时,我的设想就落空了。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城市与乡村教育水平的差异。他们中有的竟然连汉语拼音都还没能学会。遇到不认识的字,他们用认识的汉子读音来进行标注。一个八年级的孩子写一篇一百字的小作文,里面竟然夹杂着十多个错别字。孩子们的基础实在是太差,我那套百试不爽的得分诀窍失去了用武之地。要用最快的速度摸索出适合孩子们的教学方法,于是在时隔8年之后,我又再一次认真研究起了初中语文教材。

  孩子们拼音不会,就要从头讲起;生字不会写,那就一笔一划的教。上课经验少,就利用休息时间去听老教师的课丰富经验。知识有遗忘,就比学生们做更多的练习题,看更多遍教材让自己对知识掌握更扎实。告别学生时代后,第一次早上六点起床,为的就是替上早自习的同学们解答问题。第一次熬到后半夜,为的就是将孩子们交上来的作业进行认认真真批改。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一年里,我和孩子们的共同努力总算是换来了好的结果。我所任教的班级单科语文成绩在上学期和下学期两次期末考试中,都取得了平行班第二的好成绩。其中周春燕同学的语文单科成绩在上学期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全学年第二和第一的好成绩。这一刻我终于体会到了身为老师最骄傲的时刻。

  台江县只有一所普通高中,只有考上高中才能考上大学,才能走出大山,这无疑是身处贫困山区的寒门学子们改变自己和家庭命运的最佳捷径。“扶贫先扶智”,作为支教教师,我感受到了肩上沉甸甸的使命和责任。

  如果不是因为研究生支教团,我从未想过,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哈尔滨人,会有机会在贵州和一群苗族孩子们结下这样一份深厚的情谊。他们大多数都是乡村留守儿童,父母为了生计离开大山外出务工。他们有的和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有的则是和哥哥姐姐一同生活,有的甚至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他们善良、淳朴、懂事、可爱,却总是少了些同龄孩子该有的活泼和自信。在刚来到台江一中时,我同他们打招呼,他们都会低着头害羞得跑开。上课提问的时候,他们只会仰着晒得黑黑的小脸看着我,却很少响应我课上的互动,整个课堂就好像是我一个人的主场。他们不愿意和外人分享他们自己的世界,打开孩子们心上的那道门,成了我教学之余最关注的问题。

  我开始试着去了解孩子们喜欢什么,去了解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他们最想知道的是什么,去了解他们喜欢的老师是什么样的。我开始让课堂变得有趣,开始学着去做他们的朋友,开始去做他们认识外面世界的一双眼睛。在母校的支持和全体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支教的这一年里,从科技感十足的机器人到挑战动手能力的捧花设计,我们一共为台江一中的孩子们开展了7次别开生面的“双师课堂”活动。我们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知行计划,成功落实了“梦想索尼教室”和“立邦为爱上色”两国家级项目,为台江一中筹得价值8千余元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玩偶上色、制作歼-5歼击机航模、生态文明大讲堂、周末观影……我们为孩子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带他们见识了大山外异彩纷呈的世界。孩子们同我们的话也慢慢多了起来,就连那些学习成绩不太理想,看见老师就会溜边走的孩子们也会兴冲冲地同我们打招呼。看着课堂上孩子们为了回答问题争先恐后举起的小手,我知道,我们这些“从外面来的”老师,终于走进了孩子们的内心。在他们心里埋下了一颗叫“走出去”的种子。

  他们不是第一次做学生,而我却是第一次做老师。“老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孩子们总是喜欢用略带崇拜和信赖的眼神看着我。我很感谢孩子们,我有很多不足,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最完美的那个。就是这种眼神支持着我,激励着我努力工作,不停学习,不断进步,让我从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少年蜕变成一个奋斗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坚守者。

  研究生支教团作为中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的项目之一,除了教学工作之外,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扶贫。2020年是台江县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为助力脱贫攻坚,我们和当地的驻村扶贫干部一起上山下村,到最基层的贫困村落宣传扶贫政策、核实贫困户的“3+1明白卡”。我的对口帮扶对象是台江县方召镇大寨村,同车的老师告诉我,这是台江县最穷的村子,山上要比山下县城落后将近20年。这一路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算是给了我个下马威。如果没有这条公路,村里的孩子们走出去上学要费多大的力气。虽然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近在眼前的情况还是让我有些震撼。

  村里的房子基本上是最原始的木质结构,进出村只有一条能容纳一辆车行走的土路。村子里唯一还不错的房子是国家出资建造的希望小学。村子里的青壮劳力全都外出务工,现在还在村里生活的基本上都是老人小孩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村民了。在驻村网格员的带领下,我开始了工作。村里的房子都是依山而建,村里的路上上下下崎岖不平。因为贵州的天气潮湿,小路上还长满了青苔,空中飘落的细雨让本就已经很难走的路更加湿滑。在网格员的帮助下,根据名单上的名字,我精准无误地找到了每一户。网格员记录的贫困户的信息很详细。每户多少人,孩子在哪上学,大人在哪打工她都能准确无误的记下来。我不知道这条湿滑泥泞的村间小路她走了多少遍,才能把这村里几百户人家的基本信息了如指掌。也不知道她同村民们讲了多少遍,才能让这些连字都不认识的苗族阿公阿婆们对国家的扶贫政策了然于心。她只是千千万万基层扶贫工作者之一。正是因为有像她们这样的一线扶贫工作者,才有了如今脱贫攻坚战取得的全面胜利。他们用辛勤汗水铺就了人民群众的幸福路,他们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和他们相比,我所做的真是差的太多太多。

  我从驻村干部那里得知,国家正在积极筹备为村子里贫困户翻修住宅,现在村子里通了自来水,通了互联网还按了路灯,就连快递都能送进来了。

  在即将完成支教任务离开台江县的前夕,除了孩子们写满悄悄话的告别信,我还收到了一份来自台江县委的纪念礼物。一个笔记本和一幅苗绣,它们全部来自“妈妈制造台江苗族手工合作社”。一次台江行,一生苗疆情。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对这片苗疆大地多了份难以割舍的爱。

  如今,乡村振兴的奋斗号角已然吹响。我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加入到西部计划的行列中,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我们的热血与学识,将人生精彩的“论文”书写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

  (作者:滑伟含,东北林业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台江分队分队长,曾服务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一中。)

责任编辑:李彦龙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