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2-28 09:29: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编者按:中山大学作为广东省最早参与中国青年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扶贫接力计划的高校,自1999年以来,中山大学已选派十九届228名(第十九届支教团正于藏、滇两地支教)具备保送研究生资格、有奉献精神、德才兼备的同学分赴青海民和、甘肃榆中、山西灵丘、宁夏西吉、广西百色、恭城、西藏林芝、昌都和云南澄江、凤庆等地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开展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钟楼少年多壮志,也学红烛照深山。十九年来,历届支教团成员在服务地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在完成好既定的教学任务之外,还充分整合学校以及社会各方资源,为服务地带来公益建设项目几十项,资助当地贫困学生5000余次。
目前,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已经组建完毕,正在接受系统的支教培训。为了更好地传承支教团的精神,学习往届支教团成员的经验,第二十届研究生支教团发起“寻访支教人·传承支教情”系列活动。
寻访支教人5
申磊,男,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究生支教团云南分队成员,中山大学法学院2017级民商法专业研究生。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支教服务于云南省澄江县第六中学。承担数学等学科教学工作,班级学生成绩进步显著。
中山大学第二十届研支团成员与十八届研支团成员申磊(左二)合影。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曾在当地开展“一对一助学”、“淘心愿”等公益助学活动,带领团队一共募集社会资金22万余元,通过先家访后资助等方式对接社会资源,为了当地中小学80余位优秀贫困学生建立了长期资助关系,帮助近500余位中小学孩子实现小心愿。
1.请问师兄在支教中是怎样协调各方面工作压力的?比如教学、行政方面?
我认为第一点无论做什么事情一定要有动力,如果你心中有一份特别强的欲望,就会支持你去产生很多想法,并且去付诸行动。在教学工作上,我们支教点的课程压力是比较重的,因为我们分队都是教主科,我教的数学,其他同伴教英语等科目。除了教学工作,还有如一对一等公益助学活动,我们一般周一到周五都要上课,所以只能利用周末去家访,相对来说,支教生活的日程还是满满的,所以需要经常给自己打点“鸡血”,努力去把事情做好。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申磊利用晚自习为孩子讲解习题。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这其中也有同伴间的相互鼓励。当时我和述腾师兄交流得比较多,他对我的影响挺大的。比如他跟我说,他有一次出去家访回到学校已经是晚上十一点多,一个人骑车在大山中走夜路的经历一生难忘。我能感觉他特别用心地在做这件事情,我就会去思考我怎么才能做的更好,去充分利用这一年的时光。
我记得有一次,我周末骑车去家访但车半路抛锚了。学生家很远正在着急怎么去时,想起门卫大叔的二手面包车然后鼓足勇气去借了,当时也不知道哪里来的勇气,多年没碰过车的我开着手动挡面包车走着山路就去了学生家,顺利完成了家访。不过直到安全回到学校才放松了紧张的神经。现在想想这件事似乎有点冒险,当时除了大叔的信任,可能更多的可能是一定要做好这件事的动力吧。
第二点,是团队凝聚力。我们分队只有三个人,三个人是一个很紧密的团体,一个团队能做得多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的凝聚力。如果内部团结,就能把事情完成的很好。所以在协调工作压力方面,队友的凝聚力很重要,有事情一起做,有压力一起扛。
另外在支教中,应该分清主次。教学应该放在第一位,因为去支教的第一目的就是教学,如果没有用心去教好,自己也会觉得遗憾。学生的成绩不一定要增长多少,而是你自己有没有用心,如果能做到用心,效果肯定不会差的。看着学生们不断进步,作为老师这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情。
2.请问师兄在支教中最难忘的经历是什么?能给我们分享一下吗?
支教这一年,除了教学上的之外,最难忘的就是一对一助学工作。我们点的一对一助学活动,我这一年里受资助的学生大概增长了六成,到了80多个人。我们当地情况较特殊,为了让资助金给最需要的学生,我们跑遍了当地的中小学。所以我们项目资助的孩子分布在当地近十所中小学,这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但这群孩子对我的影响特别大,他们可能家境差些,但是身上的那种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感染着我。而我们也在利用各种渠道寻找资助人,差不多把需要的学生都对接上了。
中山大学第十八届研支团成员申磊参加“淘孩子一个心愿”活动。中山大学研支团 供图
有一次,去给他们送社会爱心物资,有几位接受我们资助的孩子跟我们分享自己考进年级前列的喜悦,那个情景我还记忆犹新,真有一种自己的孩子考了第一名的感觉。对了,还有一位考入全市最好高中的女生,他在信中说到,感谢我们和资助的叔叔一直的鼓励让她敢于去挑战曾经都不想的学校,最后如愿以偿。有一次她假期回当地跟我说道,自己想学医,现在的目标是中大的医学院,以后自己学有所成,也要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我当时听到这个也很感动,觉得自己在做的事情特别值得。现在,这群孩子都成了我特别好的朋友,直到现在还保持着一定的联系。走的时候,还一直跟我说“明年一定要回去看他们!”,我相信这份友谊一定会一直持续。正如述腾师兄所说,“从此,生活中多了一份遥远的牵挂。”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