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10 14:27:00 来源:中国青年网 作者:李彦龙
时光飞逝,转眼又是一年人间四月天,此时此刻距离我的支教生活已过去了2年零8个月,在这近1000多天的时光中,我深刻地体味着支教带给我的成长和改变,同时西部的那片土地上也印刻着我们存留的痕迹。
在决定支教的前中后期,身边的朋友、家人、同事以及那些知晓我们的人总在重复地问这样一个问题:你们为什么支教?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用了一年甚至更久的时间。
是啊,为什么要去支教?最先蹦出的画面是小学时看过的一档央视节目,节目关于几名中国人民大学的学生,毕业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支援边疆教育的道路的故事。至今我仍清晰地记得,他们为了上好第一堂课,辗转反侧彻夜无眠;为了解决节假日的生活问题,几个人围着一个小锅却也吃的开心又满足;为了更好地帮扶需要的人,他们想尽各种办法与外界联系……这些记忆中的片段和场景后来也重现在我们的支教生活中,每每那个时候心底便会莫名的感触,因为他人,更因为我们自己。
Part 1:支教带去了什么?
初见孩子们时,我穿了一件印有阿狸图案的白色上衣,加上本身个子不高,在教室循转的时候,没有一个学生真正地将我当成老师。站在讲台上,我用不大的声音告诉他们,“从今天起我就是你们的英语老师兼班主任”,谁知教室里一下子就躁动了起来,完全超出了我的可控范围,我心里着急的不行,可表面上还要假装镇定。为了在他们心中树立起威信,从那之后的一个月,我几乎没对他们露出过笑脸,我也就此变成了孩子们口中严肃的“老班”。
借着严肃的假像,我顺势给班里定了些“规矩”,有关于学习的,也有关于个人习惯的、还有关于生活的。借鉴在学校培养学生干部的方法,我对班里的小干部们也进行了培训。就这样,在大家各司其职和有序协作中,七年级一班这个班集体真正形成了。在这个大家庭中,孩子们团结友爱,勤劳奋发,用辛勤的努力付出赢得集体荣誉:一起动手来布置装点教室,从入门处的门牌Welcome,到教室内的“妙笔生花”作文展;从精心制作的班级全家福到“三味书屋”心得墙,每一处每一缕都凝结着孩子们对集体最深沉的爱。激发孩子们内心的创意和幻想,唤醒他们心中的爱与友善是我们前去一项重要的工作。
除此之外,也要重视周围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班上有一个爱捣乱的孩子,从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好不容易盼回了母亲,可她怀里还抱着一个刚出生的小弟弟。感觉不被父母所重视,孩子内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慢慢地变得叛逆起来,甚至以不吃饭,不回家故意引起母亲的担心。了解到这个情况后,我和政教处几位老师分别对学生和家长进行了谈话。一说到父母,孩子满眼的泪花,我的内心也隐隐作痛。几次谈心之后,家长也逐渐意识到家庭教育中的问题,经过心理疏导这个孩子行为上也有了很大的转变。
Part 2:支教带来了什么?
远离城喧嚣的一年支教生活,教会我们享受来之不易的平静。记起大概四五月的时候,晚上天色渐暗,有时是一个人绕着操场走一圈又一圈,耳机里音乐声大到听不到周围任何声响;有时是在看完书从办公室回宿舍心里一直给自己打气的路上;有时是骑自行车沿着田坝四处转……抬起头就能看到大片大片的星星,天空的暗更突出星光的耀眼,就那么站着什么也不想也是种美好,回来后就再也没见过那样的夜晚……
那时候,一有空我就会和孩子们聊天谈心,因为年纪相差较近,很快我们就彼此间培养起了默契,课堂上我是他们的老师,课下我们是无话不谈的朋友。宿舍、办公室、操场这些场所成了我们经常“聚集”的地方,他们的好奇、天真、可爱为我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童趣。也因为他们的纯真带给我诸多感动:人生中第一个教师节收到了学生送来的“鲜花”;他们私下里偷偷为我策划生日会;每天有学生负责给我们打纯净水。孩子们的开心和无邪深深地影响着我,我也因为他们变得越来越坚强。
支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更多年轻人。2014年5月,我们支教团回学校做过一次“我身边的青春榜样”的宣讲,宣讲结束后,我收到了一封邮件,邮件的发出者当时是一名大三的学生,那个时候他正在准备当年12月份的研究生考试,听了我们的支教故事,他毅然决然地选择报名参加新一批支教团志愿者的选拔,虽然结果并不如意,但这并未消散他想要做一名支教老师的心愿。2016年时我又得到他的消息,他独自一人去到了我们支教的乡村,还在一个偏僻的山区学校做起了志愿者,信中他反复提及的一个词便是“改变”,改变固有模式,走出思维定式,如此才能收获别样的青春。
志愿者之歌中如此唱到: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于我而言,我从未把自己看成是伟大的志愿者,反而觉得自己更像是一只萤火虫,只愿这点点光亮可以为需要的人照亮那一段黑暗的旅途。
用一年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支教带给我太多的感动与记忆。时至今日,再忆支教,除了感慨物是人非,时过境迁,还带着重新出发的信仰和姿态等待着与新生活的相逢,庆幸自己人生中能有这样一段特殊的旅程,永生难忘!(周 洁)
工作动态
政策文件
人物风云
志愿文化